黃念祖老居士在《無量壽經》註解裡說得很清楚,
他說:從前我們認為佛經裡所說的一個單位世界是一個太陽系;
事實上,一個單位世界應該是銀河系才對。
如果一個單位世界是一個銀河系,一個小千世界就一千個銀河系,
十億個銀河系才是一個大千世界。
又說,經上所講的「須彌山」可能就是今日天文學家所說的「黑洞」。
【註一 須彌山】
華譯妙高山,因此山是由金、銀、琉璃、水晶四寶所成,
所以稱「妙」,諸山不能與之相比,所以稱「高」。
又高有八萬四千由旬,闊有八萬四千由旬,為諸山之王,故得名妙高。
此山為一小世界的中心,山形上下皆大,中央獨小。
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頂,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環繞之,
在金山之外有鹹海,鹹海之外有大鐵圍山,四大部洲即在此鹹海的四方。
【註二 鐵圍山】
(界名)圍繞鹹海而區劃一小世界之鐵山也,
由鐵而成,須彌山為中心,
外有七山八海,第八海即鹹海,
贍部等四大洲在此,圍繞此鹹海者,
即鐵圍山,此為一小世界。
俱舍論十一曰:「於金輪上有九大山,
妙高山王處中而住,餘八周匝遶妙高山。
於八山中前七名內,第七山外有大洲等。
此外復有鐵輪圍山,周匝如輪,圍一世界。」
此外,《彰所知論》卷上〈器世界品〉載,
一小千世界有一小鐵圍山圍繞,
一中千世界有一中鐵圍山圍繞,
一大千世界有一大鐵圍山圍繞。
經上記載:鐵圍山外復有一重大鐵圍山,
兩山之間有八大地獄,
其文云「諸比丘!於四大洲、八萬小洲、
諸餘大山及須彌山王之外,
別有一山名斫迦羅(前代舊譯云鐵圍山),
高六百八十萬由旬,縱廣亦六百八十萬由旬,
彌密牢固,金剛所成,難可破壞。
諸比丘!此鐵圍外,復有一重大鐵圍山,高廣正等,如前由旬。
兩山之間,極大黑暗無有光明,日月有如是大威神大力大德,
不能照彼令見光明。諸比丘!於兩山間,有八大地獄。」
【註三 九山八海】
古印度的世界形成說。即以須彌山為中心,
周圍有遊乾陀羅等八大山環繞,
而山與山間各有海水相隔,故總為九山八海。
《起世經》卷一謂,九山皆為七寶所成,
八大海水皆各遍覆優缽羅華等諸妙香物。
而《俱舍論》卷十一等則謂須彌山為四寶所成,
中間七大山悉以黃金構成,
八大海水中的內七海名之為內海,八功德水湛於其中,
第八海名為外海,鹹水盈滿,廣三億二萬二千由旬。
玆依《起世經》卷一、《長阿含經》卷十八等所載,略述如下︰
1. 須彌山︰譯為妙高或好光。
屹立於世界中央,
高八萬四千由旬,頂上闊亦同。
有三十三天宮殿,為帝釋所居。
2. 佉提羅山︰譯為擔木或空破。
高四萬二千由旬,上闊亦同,端嚴可愛。
在須彌山之外,圍而繞之,
二山之間有大海,
闊八萬四千由旬。
海中有弗婆提、瞿陀尼、閻浮提、鬱單越等四大洲,
各分布於東、西、南、北四方。
3. 伊沙陀羅山︰譯為持軸或自在持。
高二萬一千由旬,上闊亦同。
位佉提羅山之外,圍而繞之,
二山間有大海,闊四萬二千由旬。
4. 遊乾陀羅山︰譯為雙持。
高一萬二千由旬,頂上闊亦同。
圍繞伊沙陀羅山,二山間之大海,
闊一萬四千由旬。
5. 蘇達梨舍那山︰譯為善見。
高六千由旬,頂上闊亦同。
圍繞於遊乾陀羅山之外,
二山間之大海闊一萬二千由旬。
6. 安溼縛羯拏山︰譯為馬半頭或馬耳。
高三千由旬,頂上闊亦同。
圍繞蘇達梨舍那山,
二山間之海水闊六千由旬。
7. 尼民達羅山︰譯為持邊或持地。
高一千二百由旬,頂上闊亦同。
圍繞於安溼縛羯拏山之外,
二山間之海水闊二千四百由旬。
8. 毗那多迦山︰譯為障礙、象鼻。
高六百由旬,頂上闊亦同。
周匝於尼民達羅山之外,
二山間之海水闊一千二百由旬。
9. 斫迦羅山︰譯為輪圍或鐵圍。
高三百由旬,頂上闊亦同。
圍繞毗那多迦山,
二山間之海水闊六百由旬。
此為世界之外廓,出即太虛。
以上所說,為一個單位世界的形成。
九山中,須彌山及七金山皆為方形,只有鐵圍山是圓形。
八海中,除第八海為鹹水外,其他皆為八功德水,有清香之德,故稱香水海。
俱舍論十一曰:「妙高為初,輪圍最後。
中間八海,前七名內,七中皆具八功德水。」
參考資料: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佛學大辭典,佛學常見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