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的拍賣價格參考就好,別當真.
任何藝術品的拍賣價格,都只是個僅供參考的數字,千萬別當真.
面對每一個收藏者,我對拍賣價格的高低,態度多年來始終不變...我也必須承認,聽進去的藏家很少...也就是因為對數字的解讀各取所需,拍賣的複雜性及其衍生的多重樂趣,增添了藝術品面貌的多元化,爭逐者眾.
台灣有規模的藝術品拍賣會,濫觴自1990年代初期,本土的傳家.標竿.慶宜.甄藏.敦煌.羅芙奧.景薰樓,以及外來的蘇富比.佳士得,陸續興起,來勢洶洶,各擅勝場,豐富了本地藝術市場,也帶來百家爭鳴的現象.
我記得當時台北的高格畫廊許氏兄弟,呼風喚雨,縱橫拍場,儼然多頭總司令...不但本土老畫家迭創天價,中生代畫家陳銀輝.陳景容.黃銘哲.黃楫.林強.黃銘昌.賴傳鑑.王守英.黃玉成,個個生龍活虎,洛陽紙貴,一畫難求.
這是台灣錢淹腳目的時刻,也是本土藝術品市場百年難得一見的榮景....盛極而衰的因子同時亦在醞釀中.
這裡不討論台灣藝術品市場衰敗的原因....這是另一個議題.
我要說的是,隨著國外拍賣公司次第撤離台灣,及本土拍賣業者重新洗牌,
純正的所謂本土藝術家,除廖繼春與陳澄波外,價格都遭到無情的衝擊,不斷向下探底尋求支撐..無數藏家慘遭套牢,至今難以解套..當年拍賣創下的紀錄,如今遙不可及,相當弔詭.
顯然,區區的台灣市場胃納有限,以及藝術品的原創性,都受到嚴格考驗..這種內在因素,值得且一定要深思.
去 年12月9日,台灣中誠拍賣公司台北秋拍,畫家郭維國與楊茂林的畫價,由原本尺寸的數十萬元台幣,一下子飆高到一千多萬元...明顯的作價,明顯的作 假...我認為目的在製造假象,引人入彀.也可能藉機拉高出貨...此舉幸由知名收藏家馬維健,立即在工商時報與當代藝術新聞雜誌接受訪問,並為文抨擊, 歪風才有可能稍敉.
除了郭維國與楊茂林,其實在侯俊明.邱亞才.梁奕焚等畫家身上,也有異常作價的疑慮.
我只能說,拍賣價格的形成是市場不斷交易所累積而成...既然是不斷的交易,當然就別被一二個數字所迷惑...畫作一旦經過流通便是商品,涉足的主力如果膽敢經年累月的護盤作價,雖假也有可能成真,但是難度太高了.
明白了這個道理,收藏應該是賞心悅目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