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273781
 小米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新春賀禮 阿塱壹列永久保留區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不滅的火把」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轉載】新微型產業 東台灣出路
作者: 小米 日期: 2012.02.24  天氣:  心情:
中國時報 2012-02-08 01:02 夏黎明

 近年,幾個大型開發案,使得花東許多民間團體感到無比的憤怒和焦慮。如果確實如許多民間團體的分析,這些佔有好山好水,特別是海岸第一排的許多大型開發案,對地方發展整體上是弊多於利。那麼,會是什麼樣的發展模式,才是友善環境,裨益多數,適合東台灣的條件,而可以替代財團式大型開發模式的另一選項呢?
 筆者認為,新微型產業,是值得優先倡議的一條未來之路。微型產業或稱微型企業,是指規模低於中小企業,特別是在開發中國家,往往是銀行體系不樂於服務的貧困對象。而新微型產業,和台灣四處可見的微型企業,有著相當不同。
 首先,新微型產業以小博大,因此,選擇微型的規模,並非全然一時之間無法放大規模,而是深刻了解微型的優勢和價值,不以擴大營運規模或擴展分店為經營之主要目標。簡單地說,有著強烈地獨立品牌或獨立店號的定位與訴求。
 其次,新微型產業旨在帶來新的社會價值。例如,一家以強調「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食材來自在地」的餐飲,所訴求的新價值,是縮短食物距離以節能減碳並活絡在地經濟,此有別於降低原料成本為主要考量的一般餐飲服務。
 再次,新微型產業往往附著動人的故事,可以是經營者自身的故事,一個地方的傳說,店家積累的傳奇,或產品本身的故事。故事性本身,會是新微型產業最最不易複製的關鍵。
 新微型產業也可帶來不同的社會想像。許多商品或服務本身,強烈地連結著生活風格的主張或文化符碼的力量,更暗示著特定的認同感,或築夢故鄉/他鄉的想像。將族群文化圖騰揉進商品或服務中,所傳遞的在地社會想像,堪稱東台灣最為人熟知的經營手法。
 昔稱後山的東台灣,從來不是台灣社會中的主流。因此,在東台灣推展各種新微型產業,除了參照主流的台北風,東京風之外,更應不斷嘗試運用東台灣的元素,塑造出一種屬於台灣東部的在地風。具有在地風的新微型產業,不僅容易吸引外地遊客,其實往往也成為本地人的一種認同。更重要的是,就型塑在地風的可能性而言,比起中型大型的產業,小型微型產業反而相對地易於掌握和著墨。
 成功的新微型產業,不僅不以擴展分店為尚,其本身也必然有著難以複製的基因。這可以是經營者獨到的手法,是一段精彩的故事或夢想,更可以是具有創意的產品區隔。不論如何,獨立性、故事性,在地性和不可複製性,會是新微型產業的重要屬性,會是不同於到處都得以見到的微型產業或企業中,某些可以被稱之為「新」的關鍵。
 如果,動輒投資數十億的大型開發模式,令人疑懼,也非在地資本所能企及,那麼,不論是鼓勵返鄉創業或人才東移,以促進在地發展,在需求面尚,微型產業顯然十分適合消費人口和消費能力有限的花蓮台東。只是,投入較易也意味著可能入場者眾,競爭激烈,生存不易。即使在政策上鼓勵與支持適合花東社經條件的微型產業,也必須重點支持具有競爭力和未來性的「新微型產業」。
 如果大型開發模式,對於環境、空間、市場、利益,均有著極高壟斷性和風險性,並不適合東台灣發展模式;那麼,光譜另一端的新微型產業,有著機會開放,風險更低,市場分散,利益均霑的優勢。不論是在地導遊、民宿、餐飲、手創藝品、有機農業、設計等等,若能富有故事性、獨立性、在地性和不可複製性的特質,將會是一條適合東台灣未來的發展之路。(作者為獨立研究工作者,目前居住台東)
標籤:
瀏覽次數:114    人氣指數:2914    累積鼓勵:14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新春賀禮 阿塱壹列永久保留區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不滅的火把」
 
更多功能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