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發脾氣不好,但怒氣是七情之一,不是一句「不要發脾氣」就能打發掉。很多成年人都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氣,何況是孩子?
學習處理怒氣,要從小開始。尤其在孩子六歲以前,一般都會用哭鬧來表達負面的情緒。不管餓了、疲倦、生病、受傷、不高興等,因他們不會用言語表達,只能用大哭大鬧表達不安。要是父母不了解,嫌他們吵鬧,自己先發脾氣,以責罵、恐嚇、懲罰等方式來強逼兒女就範,便會誤導兒女,以為發怒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另一方面,孩子吵鬧的原因沒有處理好,他們心裡的惶惑和忿怒可能會越積越深,到青少年階段若還沒得到解決,發起脾氣來更不可收拾。我輔導過一個家庭,父母投訴女兒不但不聽話,還反其道而行,要父母聽她話,否則便摔東西,摔傢具,把父母嚇壞了,又不敢報警,怕她有不良記錄,影響一生。真是用心良苦,卻無能為力。
俗話說病從淺中醫,怒氣也一樣,若能從小訓練孩子正確地處理怒氣,幫助他們養成好的習慣,將來便省卻很多不必要的煩惱。以下是一些實際的建議:
一、正面教育,防患未然
首先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愛他們,又要讓他們知道該做些甚麼事,不要以為孩子小不懂事。我外孫兩歲,就已經知道媽媽要他吃飯時坐在他自己的椅子上,也知道媽媽要他玩完玩具後放回原處。如果孩子做對了,就要誇獎他,這樣比做錯事時罵他更管用。何必弄到雙方都不愉快?
二、不湊熱鬧
要了解孩子,有時孩子無理吵鬧時,父母如清楚知道的確是沒甚麼事,就不要理他,讓他自覺沒趣而停下來。要是孩子一吵,父母就抱他,呵護他,聽他,以後他就會用這方法控制父母,使父母就範。
三、教孩子用語言表達感受
鼓勵孩子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覺,如:「我肚子餓」、「我不喜歡和妹妹玩」、「我要您留下來」、「我希望您不要天黑才回家」等。當他們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與感受時,發脾氣的機會自然相對減少。
四、體力發洩
如果孩子不知怎麼用言語表達,可先讓他們做一點體力活動,如走走路,投投球,等他們的氣消散,才坐下來告訴你發生了甚麼事。
五、參與活動
小孩一般都喜歡父母關注他們,欣賞和參與他們所做的事。比如他畫畫,畫得起勁,叫爸爸媽媽來看,可父母不理不睬,小孩生氣了,可能就把圖畫全撕掉,把臘筆亂丟,父母看了生氣,罵一頓。其實他這樣也是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正面的方法不吸引父母,他就用負面的方法。
六、劃定界線
要讓孩子知道他們的底線,如越過界限,便會受責罰。比如妹妹搶了哥哥的玩具,哥哥生氣,用手打妹妹,妹妹哭了。這種情況父母要告訴哥哥,妹妹搶他的玩具不對;但他打妹妹也不對,他應當先請妹妹把玩具還給他,要是妹妹不肯,就要告訴父母,讓父母處理。他自己打妹妹就是越界,所以他也要受罰。
七、解釋事理
孩子發脾氣後,家長不能若無其事,一定要弄清楚事實真相,了解他們當時的想法和情緒,然後和他們討論怎麼改善,以後遇到類似情況,應用甚麼好方法處理,不需要發脾氣。最後,要帶領他們到天父面前認罪悔改。
八、排演練習
要注意孩子生氣的原因,如他常被甚麼事觸動發怒,你就提出一些假設的情況來,和他討論,告訴他應怎麼處理,讓他先有心理準備,這樣就不會到時手足無措,大發脾氣。好比說,你女兒有一個同學經常罵人,他罵你女兒,讓她生氣,你女兒便反口相譏,弄得兩個人都被學校處分。你女兒覺得不公平,你怎麼幫助她呢?很明顯,對罵的方法不行。你可請女兒扮演她的同學,你扮演女兒。她罵你,你謙卑地問:「我甚麼地方得罪了妳呢?」她一時語塞,罵不下去了。這樣,女兒便發現,與人相處不一定要以牙還牙,以眼還眼,還有其他更好方法。
九、短暫休息
有時孩子發脾氣停不下來,你不妨叫他們先站在牆角,或回房間坐坐,安靜下來,直到怒氣平息。我的外孫因為發脾氣而被媽媽罰他靜坐在椅子上一分半鐘。他剛坐下時還哭,後來漸漸平靜下來。時間到了,媽媽問他還要不要哭,他說不要。媽媽要他道歉,他道歉了。媽媽抱他下來,與他親一親,他便高高興興走開去玩了。
以上的方法都是有人用過,而且覺得有效,所以不妨也試試。如果發覺你的小孩仍然不受教,那他的問題可能不是一般了,你最好要請教專家。
文章: 原載《中信》月刊第607期 :
("如何幫助孩子控制怒氣" ─ 莫世淳博士)
~圖文來源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