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己的內心思維, 會誘發自己的動機, 自己的動機, 則會引發自己的行為.
 
 所以想要瞭解一個人的內心思維,
 不能只從語言文字去判斷,
 要把一個人的「行為」動機, 納入考量。
 
 例如:
 平常我會說盡量不要吃冰.
 但, 經過麥當勞時, 偶爾我會買冰淇淋吃, 這是一個行為,
 一定是心裡有一個動機, 才能驅動著我去做,
 (ps, 動機的成因有很多種, 例如:累了想休息,就是想吃,或是需要,...)
 至於我的動機,
 則是覺得很好吃+走路累了+想休息一下, 才會引發我去吃冰淇淋的行為。
 
 那麼,
 我的內心想法,
 是從我嘴巴說出來較準確呢?
 還是從我行為做出來比較準確?
 
 實際上,
 我的內心想法,
 會從我的行為表現出來。
 行為表現出來,
 那才是我內心的想法.
 而不是嘴巴講的那個想法.
 
 人與人的交往, 是思維想法的溝通交流,
 若要瞭解自己(或對方)的思維想法,
 就去觀察自己(或對方)的行為、瞭解其動機,
 才能真正比較瞭解自己(或對方)的內心想法。
 
 為什麼我說要觀察"自己"的行為、瞭解"自己"的動機?
 因為很多人並不瞭解自己。
 想要瞭解別人之前, 首先要夠瞭解自己,
 夠瞭解自己, 才有辦法瞭解別人。
 
 (ps,平常我會說盡量不要吃冰.<==基本上, 我不會說這句話, 因為我自己做不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