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化人梁文道在〈哲學的微笑〉一文中提到,曾因在旅行中偶爾發現佛像臉上那一抹特別的微笑,進而對佛教產生興趣。「我始終迷惑於那種笑。他們到底在笑什麼呢?在那一雙雙閤上的眼皮後面,他們究竟看到什麼了呢?」學哲學的他,就此帶著哲學家慣有的疑惑開始認識佛教。
佛臉上的笑容,應該也是接引眾生學佛的重要元素吧?誕生於西元二世紀左右、宣說大乘佛教的龍樹菩薩,就曾在詮釋《摩訶般若波羅密經》的《大智度論》中,為我們分析了佛陀的微笑妙意。
龍樹菩薩認為佛陀的笑意具有多層次的涵意:以慈眼凝視眾生的佛陀,看見迷惘的眾生一方面想要逃避苦痛,另一方面卻做出更多讓自己更加痛苦的事,臉上不禁泛出慈悲寬容的微笑。佛陀知道要讓眾生知曉佛法,並從困頓中解脫,並不容易,但在看見困難的同時,卻也同時看見眾生得度的希望,因此,佛陀的臉上再度浮現笑容。佛菩薩臉上那一抹淺淺的笑容,蘊含著豐富的內涵,與眾生因種種世俗因緣而生起的笑容大不相同。
關於佛像臉上的笑意,藝術史學者也試著從佛教藝術的發展脈絡來瞭解。學者們經過研究發現,佛像的笑容與古希臘雕像上一種名為「古意的微笑」的面部表情極為相似。這種微笑是古希臘雕像的重要特徵,影響力亦遍及整個歐洲的雕像藝術。
約西元前兩百年左右,佛像藝術在受希臘文化深度影響的犍陀羅地區(今巴基斯坦)開始發展,希臘人「古意的微笑」,也巧妙被佛教藝師所借用,成為佛的圖像語言。然而希臘式的微笑與佛像的微笑雖然表現手法類似,內涵卻截然不同。希臘式的微笑,強調一種入世、人性的情懷,並且有種「英雄式勝利」的意味。而佛像的微笑卻已經把這種「英雄式的勝利」轉化成慈悲與智慧的展現,同時具有觀照內心的深刻意涵。
更多內容:
http://www.ddc.com.tw/event/2012/08/smile/P2.htm#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