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21001
 Linlin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雞婆~要看情形!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巴珠仁波切的女人~轉貼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戰地琴人~轉貼
作者: Linlin 日期: 2005.05.16  天氣:  心情:

■劇情介紹

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波蘭音樂家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

法國坎城影展金棕櫚最佳影片獎。
英國影藝學院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7項大獎。
法國凱薩獎最佳導演等7項大獎、波士頓影展最佳男主角。
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改編劇本獎。
75屆奧斯卡影展3項大獎-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

以血淚控訴戰爭的殘暴 以琴聲撫慰心靈的悲傷 
華迪洛史匹曼(Wladyslaw Szpilman)生於1911年波蘭,一位才華洋溢的猶太裔鋼琴家,自幼追隨名師學習鋼琴,1931年到德國柏林的音樂學院深造,並寫下多首著名的鋼琴樂曲,1935年回國,受聘於波蘭國家廣播電台,1939年9月,他正在電台現場彈奏蕭邦的夜曲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佔領波蘭,首都華沙遭受轟炸入侵,自此華迪洛史匹曼一家人與鄰居都被趕進在首都的「猶太特區」居住。在這「猶太特區」居住者,不僅出入受到限制,一舉一動也都被監視,並不時遭到納粹軍官的百般羞辱。

一小群猶太人的報復行動計劃,卻遭到整個社區几近毀滅的轟炸與殘殺。

面對每日生存的威脅,華迪洛史匹曼冒生命危險成功的逃出「猶太特區」,躲進滿目瘡痍的首都公寓廢墟。他每天晝伏夜出,躲在天花板的夾層中,一待就是好幾個月。

直到有天,一位納粹軍官韋曼何思費(Wilm Hosenfeld)進入該公寓,發現這位逃脫的猶太人,此時他驚嚇地不知所措,因為長期躲藏不見天日,人也變的病奄奄,面目嚇人。軍官得知他以前是鋼琴師,聽他演奏出神入化的一曲後,不忍心殺他反而幫助他。

六年後戰爭結束,他還是在電台作同一曲目的演出,而納粹軍官韋曼何思費卻已死於俄國戰俘營。

在德國納粹戰敗瓦解後,華迪洛史匹曼一生表演過2500場以上的演奏,並獲得多次的世界大獎,2000年7月6日以88歲高齡逝世。本片根據他兒子安德史匹曼(日本大學現代歐洲史教授)發現父親日記手稿而發表的暢銷書「The Pianist」改編拍攝,真人真事的感動讓人心反思戰爭的殘酷,期待世界和平的來臨。

在为影片挑选男主角时,波兰斯基也有自己的原则:“我决不找外形上与茨皮尔曼相似的演员,我要的是内在的相似,而且是要与我写剧本时头脑里所构想的那个形象相似。我想应该找一个多少有点知名度的演员,另外由于影片是以英语拍摄,对演员的英语口语水平也有要求。”

曾主演《红色警戒》的29岁美国男演员艾德里安•布洛蒂(Adrien Brody)是影片成功的关键。艾德里安谈到自己揣摩钢琴师一角以及被导演相中的经过时,他说,自己是在伦敦的报纸上看到此片在找主角的广告而去应征,选角的条件是要会弹钢琴,艾德里安本来就会弹琴,在大学还上过钢琴课,没想到居然有机会担任此片的主角。在拍片的七、八周内,他每天要练四个小时的钢琴,而且为了符合角色形象还要节食,自己一百八十三公分的身高,体重最后减到只剩下六十一公斤。

正象他自己说的,他是勒紧了裤带来扮演茨皮尔曼的。“这部电影的本性让我觉得有巨大的责任要演好他。导演让我饿一段时间,坚持要我减掉大量的体重,那样我们就可以从那几场饿肚子的戏开始拍。用了六个星期,我才减掉了30磅,”

布洛蒂补充说,这还不是他为了这部电影放弃的惟一东西——为了拍这部电影,他卖掉了曼哈顿的公寓、车,失去了恋人,只身到法国拍片,他从来没有那样充满激情地投入扮演过一个角色。

但是艾德里安对自己为这个角色所付出的一切,一点也不后悔,因为自己所付出的忍耐和痛苦都不及故事中主角的百分之一。

“饥饿让你真正清晰地了解到茨皮尔曼被剥夺了什么。
尽管我的饥饿是自愿的,但它还是让我从某种程度上和这个男人有了沟通。
你很难想像饥饿会多大程度上影响你的行为,你又如何超越对食物的渴望去思考,”布洛蒂补充说,“我感到内心空荡荡的,看到的世界也是空荡荡的。

有些人说茨皮尔曼这个角色在电影中太被动消极了,但事实上,他能做的非常少,他也只能做这些。他得找到生存下去的办法,他不是一个斗士,不是士兵。”

《战地琴人》以沉重的笔触讲述了一位波兰籍钢琴家在二战期间的不幸遭遇,影片生动感人,在第55届戛纳电影节上放映结束后,全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3/25/2003 2:30:00 AM)
"沒關係,我是猶太人,不能進去,能在街上跟妳聊天就很開心了"
"只有馬鈴薯..."
"把它(鋼琴)賣掉吧!食物比較重要"
"我的錢都拿去買食物怎麼去賄賂?"
"手錶拿去,現在不需要什麼時間了"
"我必需把你鎖起來,不要有聲音,附近住了德國秘密警察,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可以給我一塊麵包嗎?"
"我們玻蘭人也要反戰了,小孩在娘家,雖然現在有小孩並不適宜,但...."

"你在這裡幹什麼?"
"我想把罐頭打開"
"你做什麼行業?"
"我是鋼琴家"
"你彈一曲我聽聽"
...............
"你是猶太人?你住在哪裡?"
"住在隔樓"
"我會拿食物給你".....
"俄軍要來了,我們的軍隊要撤退"
"這裡有麵包馬鈴薯"
"你叫什麼名字"
"席皮爾諾"
"戰爭結束後,我會去看你演奏的"
"這就外套給你,我還有一件比這件暖和"
"謝謝你"
"不用謝我,謝上帝吧!因為信仰祂"
"我曾經資助一猶太人,你告訴他,我在這兒"
"是這裡沒錯,這位德國人說曾經資助你"

********
音樂沒有仇恨,沒有對立,沒有忿怒,
有的是歌詠唱頌平和起伏感情的流露,
在這種心情來看待戰爭的時候
是什麼樣的情感,能帶給人真正的溫暖呢?

歷經這麼多苦難
依然堅強忍受
我可以嗎?
我的苦沒有他的皮毛吧
總有不滿足的
珍惜眼前的幸福是需要的

常聽慈濟人說感恩
常聽"願主與你同在"
渺渺的自己
也是個不可缺的角色
做了生命的逃兵
誰知會帶給自己是否更多的困難跟麻煩呢?..
標籤:
瀏覽次數:438    人氣指數:10038    累積鼓勵:480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雞婆~要看情形!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巴珠仁波切的女人~轉貼
 
更多功能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