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253809
 思情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放大自己的心胸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善行像種子,總有發芽的一天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克己復禮為仁
作者: 思情 日期: 2013.04.23  天氣:  心情:




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


這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話,值得仔細品味,

 

因為我們從中能夠引申出,中華文化性格的方方面面。


 
“克己”的“己”字是指“私”,


所謂一己之私利;“克己”也就是“去私”。

 

如此一來,人的所作所為方能回歸到“禮”的要求上來。

 

那麼,“禮”又是指什麼呢?


所謂“禮”,就是外在的行為規範,它屬於倫理範疇。

 

所以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克己”一定是自覺自願的,


“復禮”不過是“克己”的結果罷了。

 

做到了這一點,也就是“仁”的實現。

 

“仁”屬內,“禮”屬外,它們互為表裏。

 

“仁”實為“禮”的根據,“禮”是“仁”的外在表現。

 

正如孔子所言:“人而不仁,如禮何?”


 
從道德人格養成的順序來看,一般是須先懂得規矩,亦即“知其然” ,

 

然後再一步步地領會其中的道理,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的理由,即“知其所有然”。

 

所以,雖然《中庸》說“非禮不動,

 

所以修身也”,但“修身”終究還需要“誠意正心”的自覺。


 
關於“仁”,有一解是把它詮釋為“果仁”,即果實的內核之精華。

 

這樣的解釋,可以很好地隱喻或象徵,道德的純粹性和本根性。

 

“果仁”的意味在於:一是充實,二是精華,三是固有之本性的根據。它意味著內在的充實。


 
孟子說:“五穀者,種之美者也;茍為不熟,不如荑稗。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很明顯,說“仁”“在乎熟”,就是在這種隱喻的意義上成立的。

 

孟子還說:“充實之為美”。

 

他又說:“仁義禮智,非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

 

固有即是固然,亦即本然之性,它是內在自足、無待外求的。

 

據《孟子》記載,告子曰:“仁內也,非外也。”

 

孟子亦曰:“仁,人心也。”顯然,“仁”處在核心的位置。


 
孟子拿射箭打比方:“仁者如射。

 

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願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其實這個道理早在孔子那裏就已經說清楚了,

 

他說:“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射箭射歪了,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抱怨因為風的干擾,或者別人的打擾而未射中,

 

而是要首先來檢討自己,反躬自省,看看是否由於自己心不在焉。


 
這就是儒家的態度。

 

所以,孔子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中庸》亦曰:“正己而不求於人”。


 
中華文化之所以具有內傾性格,之所以採取反身性的姿態,

 

這歸根到底是由“仁”的“克己”取向決定的。

 

確實,對於中華文化來說,是“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的。

 

這是說,東、西、南、北,加上天、地,這六個方位,都不值得聖人去探究、去追問,

 

而是應該把目光收回,投向自我的審視與拷問。

 

所以,孟子有所謂“反身而誠,樂莫大焉”的說法。

 

 

 



 

標籤:
瀏覽次數:319    人氣指數:1519    累積鼓勵:6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放大自己的心胸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善行像種子,總有發芽的一天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