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許紹軒/特稿
八八水災的災區廣闊,拘泥於災害防救法而堅持要以殘破的民政系統救災,無異是緣木求魚,馬總統應該要把人命放在法律之上,讓軍方全面接管救災,才可能結束現在的混亂。
軍隊具有高度服從性,不質疑任務且命令貫徹如臂使指,在混亂中,軍隊可以不理會外在干擾而完成任務。
與這次八八水災最大的對比就是九二一震災。九二一當年的國防部長唐飛、參謀總長湯曜明、陸軍總司令陳鎮湘、聯三作戰次長胡鎮埔,其中湯與陳都是陸軍出名的悍將,陳鎮湘被派為前進指揮官,先是UH-1H、後是S-70C直升機,每天就在災區上空視導下命令。
湯曜明一開始就對全軍定義救災任務為「作戰任務」,做不好視同作戰失敗,該拔掉該送軍法都照規定來;陳鎮湘更狠,直接對軍團師、旅級救災部隊的部隊長下「任務式命令」,限定某時救災部隊必須到指定災區「向我報到」,北部與南部總計數萬名部隊想盡各種辦法就是要在時限前抵達災區,而五四工兵群「連炸帶挖」漏夜搶通埔里、霧社等聯外道路,更是軍令如山所帶來的高效率。
在一片混亂中,想要有高效率就需要軍事化管理,不是軍事化管理的組織,很難擁有高效率,這是難以撼動的事實。
哪一條法律在立法時不是想盡辦法訂得周延?災害防救法亦復如此,馬總統開口就談法律問題,卻不面對支撐災防法的民政體系早已殘破不堪的事實,讓人一時間以為是在課堂聽馬老師講課,人民要的是能做實事的總統,而不是口沫橫飛的教書匠。
救災不力 惡名遠播海外
更新日期:2009/08/15 04:09
〔駐日特派員張茂森、國際新聞中心、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馬政府救災不力,不僅遭到災民痛斥,國際媒體也連日關注。 日本所有全國性報紙十四日都大幅報導「馬英九對應風災發生混亂」、「馬政權的危機管理有問題」。英美媒體則把焦點放在台灣開始接受外援,以及預估罹難者將達五百人的消息。
日本「讀賣新聞」指出,對於日本等來自海外的救援,「馬英九政權的對應出現混亂」,在台灣媒體批判下,馬政府才答應接受救援,這種對應讓人無法理解。「產經新聞」說,台灣這次災害的擴大是因馬政府救援活動的延誤,馬政府已面對「台灣內部批判的暴風」。
美國「紐約時報」引述「台北時報」報導指出,目前仍有上萬人困在災區,台灣當局已要求外國政府提供援助;「路透」報導則引用淡江大學教授林中斌的觀察說,災民抱怨「票投馬英九,找人找不到」,這讓馬的支持度遽降。
英國廣播公司(BBC)及「泰晤士報」、「金融時報」、「每日電訊報」、「衛報」等英國主流媒體也關注救災,並指出馬面臨愈來愈大的壓力,批評者說政府掌握災情嚴重程度速度太慢。
英「經濟學人」雜誌也報導,莫拉克造成死傷為八七水災以來之最,馬政府因未能事先儘快撤離居民而飽受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