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值服務
住戶搜尋
心情貼
直播
感興趣
手機交友
還沒登入愛情公寓嗎?
還沒加入愛情公寓嗎?
馬上進入公寓和
10,551,232
個住戶交朋友~
最新留言
想聊天
對我感興趣
互相感興趣
想約會
逗一下
日記留言
紅包抽抽樂!小資變土豪!
素人也能成為明日之星!
移除此區廣告請加入VIP
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
1944158
小魚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佛學與儒學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佛學與儒學2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篇名:
佛學與儒學1
作者:
小魚
日期: 2014.06.20 天氣:
心情:
當然,僅僅懂得造成痛苦的原因還不夠,要擺脫痛苦,必須掌握脫離痛苦的方法,此即是“道諦"。“道"者,道路、 途徑之謂,亦即方法。佛教認為,只要依照佛法修行,就能出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進入一種“常樂我淨"的境界。
原始佛教所說的修行方法很多,最主要的有“八正道" “三十七道品"等,後來,這些修行方法又被進一步概括為“戒、定、慧"“三學"。到了大乘佛教“三學" 又進一步發展為“六度"。
“四諦"法且然是在原始佛教時期提出來的,但後來成為佛教教的最基本的教義。考諸佛法,雖號稱八萬四千法門,然其思想大要和理論旨趣均無逃遁於“四諦"之外,亦即都是在探討何以人生皆苦以及應該如何修行才能脫離此苦海而進入涅槃彼岸。因此“四諦"法乃是貫徹佛教發展始終的最基本的教義。
除“四諦"外,原始佛教的另一個基本教義是“十二因緣"。與“四諦"法一樣,此“十二因緣"也是著眼於人生:所不同的是,如果說,“四諦"法主要是從“橫"的角度或者說從總體方面去探討人生的本質及其解脫的方法,那麼“十二困緣"則是從“軌縱"的角度或者說從每一個具體的有情眾生的發展過程,來揭示眾生之本質一一因緣性空,曲“悟空"進而求得解脫。
從思想內容說,“十二因緣"把人生看成是一個念念不住的過程,這個發展過程又可具體分為十二個階段,即一切有情眾生都起源於“無明" (即不懂佛教真理),由“無明"而造作善惡諸業(“行" ),由此業力而輪墮“三途"、“六道",得“五蘊"之身,受種種苦報,此是過去世之業因, 導致現在世之苦果(包括“識"、“名色"、“六入"、“觸"、“受"五支),此為“過去現在一重因果" ,再由現在世之業因(“愛"、“取"、“有"),感未來世之苦果(生、老死),此為“現在未來一重因果"。
上述十二個環節,輾轉感果,故稱為“因",互為條件,故稱為“緣",合稱則是“十二因緣"任何一個有情識的生命體,在他還沒獲得解脫之前,都依此因果律,“生生於老死,輪迴周無窮",因此,一切眾生實際上只是整個流轉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一個階段,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實體或真實的存在,因此,切不可視人生為真實,虛妄執著。據說釋迦牟尼當年就是由“逆觀十二因緣",即從“老死"逆推至“無明",從而大徹大悟,獲得“無上正等正覺",證成佛果。
從理論思辨的角度說,此“十二因緣"的理論基礎,就是“緣起"理礎,亦即一切眾生,都是因緣而起、因緣而生的,本身並無自性、自體,因而都是一種暫時之“假相",亦即是 “空"。既然如此,不應該虛妄執著,自尋煩惱,能這樣,則可以離煩值惱、得解脫。
可以看出,人生問題是整個原始佛教的出發點,其思想歸趣則是各人的“解脫",而藉以達到解脫的最根本途徑,則是悟解“緣起性室"理論及遵照釋迦牟尼昕所創立的各種修行方法潛心修行。
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佛教自身也不斷發展。原始佛教的修行方法及思想理論逐漸發生了變化,其中最大的變化有二:一、原始佛教追求個人解脫,後來的佛教逐漸注重“慈悲普渡":原始佛教的“佛"一一釋迦牟尼是一個能人聖者,所謂“吾在僧數",說明釋迦牟尼也是眾比丘之一,差別僅在於他比一般的比丘更有修養、更有德行罷了,但是後來佛教中的“佛"則逐漸變成一種具有“十力"、“四無畏"之“超人,甚至於是一種恆常遍在,具有超越性、本體性的“法身"。與這種變化相對應,後來的佛教哲學也與原始的佛教哲學頗多異趣:如與追求個人解脫相適應,原始佛教強調的是 “人空"主張“人無我",而與講究“慈悲普度"的思想相對應,後來的佛教則進一步提倡諸法皆空,倡“法無我"。這種變化了的佛教,佛教史上通常稱之為大乘佛教,而把以前的佛教稱為小乘佛教。
認識佛教的這種變化對於把握本書以後各章所要論述的佛學與儒學之異同、相互關係及互相影響是至關重要的。由於在中國佛教史上占統治地位的是大乘佛教,而大乘佛教中“佛" 的本體化導致了其思維模式主要是本體論的思維模式,而與此本體論思維模式相對應的修行方法也隨之發生了帶根本性質的變化,即從主張漸修,逐漸發展成提倡“頓悟"。這一切都對中國傳統儒學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至于儒學的主旨,由於人們比較熟悉,故不詳加論述,若一言以蔽之,儒學的出發點和立足點都是“人",以至於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儒學就是“人學 是一種關於“人"的學問;如果再擴大一點說,儒學在立足於人自身修養基礎上,進一步倡齊家、治國、平天下,亦即“修、齊、治、平"之學。此“修、齊、治、平"四個字,在相當程度上概括出儒學最基本的思想肉容。
儒學之注重“人",肇端於儒家創始人孔子。孔子在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貢獻之一,就是把當時思想界的視野從“天"轉向“人"。作為孔門亞聖的孟子,其思想特點是由一般的“人",進一步深入到“人性"、“心性",亦即從修養心性入手,最後達到成賢成聖。以後的儒家基本上皆遵循著孔、孟的思路走,即注重修養心性、強調成賢作聖。
當然,個人的成賢作聖還不能說是儒學的最終目的。儒學的最終歸趣在於“用世"、“濟世",即治國、平天下,也就是說,“內聖外王"才是儒家的最高境界。
就筆者所見,佛學與儒學的要義和主旨大體如此,往下我們將由此再前進一步,更深、更具體地看看佛、儒兩家在思維模式、思想重心、理論歸趣等方面之異同及佛教在傳入中國後,二者之間的相互影響。
"待續"
標籤:
瀏覽次數:
90
人氣指數:
290
累積鼓勵:
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給本文貼紙:
得到的貼紙
得到的貼紙:
給本文貼紙
本日記尚未得到貼紙
佛學與儒學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佛學與儒學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