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面幾篇, 既然存在「自我」, 自己有著自己的思維想法,
 自己有著自己的行為特質,
 那麼, 自己就有著自己的言行標準。
 
 對於同樣一個語言詞句,(例如:我很安靜)
 因為每一個人的標準不同,
 每一個人對同一詞句的定解就不同.
 
 例如: 「我的成績很好」(滿分是100分)
 某些人的定義, 認為60分表示很好了;
 某些人的定義, 認為100分才能算是很好.
 
 同理,
 某些人認為自己很好、很優秀、或很體貼,
 那麼, 因為每個人的標準不同,
 自認為「很好」、「很優秀」、或「很體貼」,
 它的定義也是因每個人的標準不同而有所不同。
 
 因此,
 每個人的標準不同,
 同樣的語言文字, 其定義就跟著不同。
 
 既然每個人心中的標準會有所不同,
 那麼, 心中的標準可以用語言文字來形容嗎? 答案是:很難。
 
 如何找出彼此心中標準的差異性?
 我個人認為, 只能相處才能知道。
 如果用談的, 即使談到答案一樣, 實際的內容也會有所不同。
 
 無論是否找到差異性, 另一個重點是能否互相溝通瞭解?
 能坦誠、互相溝通瞭解, 就能夠縮小彼此差異性的差距。
 (「坦誠」很重要哦, 可別小看它, 它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坦誠」包括誠實承認自己的優缺點, 包括對對方的看法也能誠實)
 (「不夠坦誠」, 問題會較難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