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這一屬的隱翅蟲可以在動物屍體上發現,或是用腐肉吸引捕獲。最為常見的種類是黑隱翅蟲(Aleochara nigra),牠們除了北台灣山上較冷的冬天看不到之外,於全島低海拔各個季節都有出現。黑隱翅蟲全身為黑棕色,但足部顏色為棕色,略淺於其他部位,前胸背板的下緣較寬,且前胸厚度甚薄,形狀與蟑螂的前胸相似。黑隱翅蟲的頭部、前胸背板與翅鞘皆覆有細毛,其翅鞘約與前胸背板等長,腹部除了細毛遍布外,在背部腹板的後緣亦長有較粗的剛毛。
由於Aleochara的種類在外觀上皆非常相似,仔細比較,黑隱翅蟲還是可以由牠的觸角與其他種類區分出來。Aleochara觸角第4至第10節略為膨大,膨大的觸角各節上緣皆具有8根剛毛,黑隱翅蟲於此處膨大的觸角形狀像倒過來的狗盆,上方較寬,下方較窄,整節寬度約為厚度的兩倍,而且上下緣相當平滑有如同心圓,而其他種類的觸角寬度經常不足厚度兩倍,有的如杯狀,或是8根剛毛的基部銳化,使得上緣呈八角狀。
黑隱翅蟲成蟲除了以腐肉為食外,亦獵捕蛆蟲做為食物,牠們個體大小差異很大,體長可由6公釐至10公釐以上。這與幼蟲寄生麗蠅時所獲得的養分有關。宿主蛆蟲與其他蛆蟲在經過食物競爭後,其個體大小會有所不同,加上黑隱翅蟲幼蟲一旦鑽進蠅蛹之後,不到化蛹時候來臨不會離開蛹殼;因此大蛆蟲等於提供了較多的食物資源,而讓寄生在內的黑隱翅蟲幼蟲發育成較大的成蟲;反之,小蛆蟲只能養出較小的黑隱翅蟲。麗蠅蠅蛹的大小,決定了黑隱翅蟲個體的大小。
另外有一個嘎嘎昆蟲影像網,對於隱翅蟲介紹很清楚,提供給大家參考:http://gaga.jes.mlc.edu.tw/new23/cp03_65.htm
http://gaga.jes.mlc.edu.tw/new23/cp03_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