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過得很文藝!
先去美術館看「莫內花園」(Claude Monet 1840-1926),門票是很久前團購的,恐有過期危險,不來看心中總有些忐忑。
![](http://www.dsn.tw/public/bfaq/chinese/%E3%80%90%E5%8C%97%E7%BE%8E%E9%A4%A8%E3%80%91%E8%8E%AB%E5%85%A7%E8%8A%B1%E5%9C%92.jpg)
畫很「大幅」、「氣派」,睡蓮為主,也有紫藤、百子蓮、鳶葦、水草,多是莫內在塞納河邊吉維尼家中庭院取景,日本橋、家人、小船常入畫。莫內的畫,我只能說看來「舒服」,色調自然融合,光影變化多端;但曾聽同事報告過她去吉維尼莫內故居參訪心得,她也借過我蔣勳寫的莫內畫冊,所以看畫時,心中常浮現其中細節。這次看畫,同事對我的慷慨、影響,遠勝過自己的感動。有趣的經驗,下週一去告訴她!
![](http://3.bp.blogspot.com/_-NV7lGUC9f8/TE1Vqt4FPUI/AAAAAAAAAdc/b0Q1udrAjVE/s1600/1apc.jpg)
![](http://www.paintinghere.com/UploadPic/Claude%20Monet/big/Weeping%20Willow.jpg)
這次看畫還有一個「奇蹟」,『居然』沒有買任何周邊商品,不是因為看不上眼,而是討厭大排長龍,毅然決然放下手中戰利品,逃之夭夭。
美術館地下室的書店很讚,藝術方面的書、童書、DVD種類最為齊全,每次來看展覽,一定要來朝聖。
接著到隔壁台北故事館-
![](http://www.taipeitravel.net/UserFiles/Image/story.jpg)
1914年台北大稻埕茶商陳朝駿為了招待貴客,在圓山基隆河畔,起建了這一棟英國都鐸式建築。1998年由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指定為市定古蹟。在古蹟再利用的理念下,2003年由陳國慈女士贊助成立「台北故事館」,以介紹台灣生活文化和推廣古蹟再利用為目的,透過多樣的活動和展覽讓社會大眾輕鬆的親近古蹟,讓古蹟有了新生命。
到台北故事館看「百年前台灣時尚生活展」,當時看花博時就「肖想」進去,但預約卷制度讓我不得其門而入,今天再多花80元入內,終於得以入內。日治時有錢人的生活,真讓人嚮往,YAMAHA鋼琴、收音機、唱盤、電風扇,象徵現代化;鑲有貝殼的家具,穿插為多利亞式沙發、櫥櫃,法式吊燈,西洋油燈,德國時鐘,陳老闆直接由英國進口的磁磚,天津地毯,古瓷餐具、水晶杯,代表身份;李梅樹畫作、左宗棠、康有為書法,吳昌碩國畫,青銅馬,粉彩瓷,則代表品味。這間很有看頭,書面說明清楚,小而美。故事館本身都鐸式建築,在台灣就是一絕,外邊小花園群花爭豔、五彩繽紛。
接下來,是味覺享受。台北故事館旁邊的「故事茶坊」,由亞都麗緻大飯店服務團隊經營管理,餐點細緻、有層次、有品味,侍者專業稱職,等待上餐時間約半小時,也算是有「歐風」啦!我跟兒子點兩份套餐,有前菜烤田螺、白花椰菜奶油湯、風味絕佳的麵包、松露麵、烤雞、手工烤焦糖布丁與飲料,每道都不錯吃,連兒子點的「熱奶茶」,茶味香醇,像是印度茶葉現煮口感,而非力頓紅茶包敷衍了事,這家值得再來,嚐嚐其招牌菜「烤豬腳」或現做三明治。
![](http://iphoto.ipeen.com.tw/photo/comment/9/9/4/cgm573f171d6519b0c7a12ca0b3dcce5fca939.jpg)
等餐的時間,看借來的小說《再見‧柏林/Good to Berlin》,兒子也乖乖看學校圖書館借來的書,心靜自然涼,也不覺等餐的煩躁。
![](http://t2.gstatic.com/images?q=tbn:ANd9GcQ7AJVSufC7pydSVLB0nbJqP1-YLGQw2W6iRGP-A7BIZAu3OXhn&t=1)
![](http://www.bookstart.com.tw/2%E5%9C%96%E7%89%87/%E4%B8%96%E4%B8%80/%E7%A7%91%E5%AD%B8%E5%B0%8F%E7%99%BE%E7%A7%91/0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