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明辨自己是否自證功夫如何? 可參考此五十陰魔章節所述!貼供有心人觀看!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簡稱為『楞嚴經』 》 【五十陰魔章】---- 有心者,請您要逐一詳看! 丁二‧辨五魔令識以護墮落(分二) 戊初‧無問自說五陰魔境(分三) 己初‧普告魔境當識 二‧會眾頂禮欽承 三‧正以詳陳魔事 三‧正以詳陳魔事(己初分三) 庚初‧最後真慈不盡 二‧詳標微細魔事 二‧敕令諦聽許說 ( 即時如來,將罷法座,於師子床,攬七寶几,迴紫金山,再來凭倚。 普告大眾及阿難言:汝等有學,緣覺、聲聞, 今日迴心,趣大菩提,無上妙覺,吾今已說,真修行法。 若能將此五十陰魔章,慢慢逐篇看完,保證對你有助益! 儒學助您立身濟世,道學助您修身養性,釋學助您明心見性! 此五十陰魔章,可讓你對儒釋道及各種玄妙理論,想必有助! 即時如來,將罷法座,於師子床,攬七寶幾,回紫金山,再來憑倚。 普告大眾及阿難言: 汝等有學,緣覺、聲聞,今日回心,趣大菩提,無上妙覺,我今已說,真修行法。 此無問自說之文,以阿難但知請定, 而定中所發微細魔事,非己智力,所能發問。 佛知欲修楞嚴大定,魔軍必來阻撓, 若不辨明,五陰魔境令識,以保護正修,免致墮落。 故將罷法座,於師子床,攬七寶几,床以師子名者,表其無畏也, 几以七寶稱者,視其貴重也。 回紫金山者:如來丈六金軀,圓光遍照,猶如金山。 再來凭倚者:即最後真慈不盡,不待請而自說也。 於是普告大眾及阿難言:此乃經家敘述也。 汝等有學,緣覺聲聞者:乃曲為有學,是以特舉耳。 今日迴心,趣大菩提,無上妙覺者:此敘過去,雖發迴小向大之心, 捨小乘法,趣大菩提,無上覺道,可謂出於幽谷,遷於喬木者矣。 我今已說,真修行法者:吾現今已為汝演說,真實修行之法, 即反聞工夫,聞性具足圓、通、常三真實故。 依此而修,決定不謬,但其中未說魔事,不得不詳為辨明令識也。 五十陰魔若能把五十個都看過一遍,至少會留下印象。 等你有遇到任何的人、事、物、各種的言語行為表達或場面。 若用五十陰魔的角度來審視他們,則任何的心機,就無從躱藏。 這是用來審視自己的心量(定),計度自己的修行或言語行為,超好用。 當然,若等你熟悉了五十陰魔,用來審視別人,則百發百中,一必一中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簡稱為『楞嚴經』》 【五十陰魔章】----《詳標微細魔事!》-- 庚二‧詳標微細魔事 經文:# 汝猶未識,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細魔事, 魔境現前,汝不能識,洗心非正,落於邪見。# 問尚不知,何況能識?但恐汝等,猶未能識。 修習楞嚴大定,乃雙舉性修二定合稱; 奢摩他,即自性本定; 毗婆舍那,即微密觀照而修; 而此性修定中,有種種微細魔事,若不預知,其何能避? 設或魔境,倏爾現前,汝不能識,難免以邪為正,將妄作真也。 洗心非正,落於邪見者:謂修定原為以定水,洗除心垢, 若魔境不識,縱欲洗心,亦不得其正矣; 不得其正,則必落於邪見,如下之五陰魔境,總由認邪為正,皆邪見也。 (經文):# 或汝陰魔,或復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認賊為子。# 前則總標,此則詳標一切魔境。 或汝陰魔者:有通有別,通則五十種境界,皆名陰魔,並依五陰起故; 別則色陰十種,但是初心自現,當無外魔。故云或汝陰魔也。 受陰十種,已召外魔入心,而魔未現身也。 想陰十種,方有天魔,及鬼神魑魅。 此上二陰,皆由稍失正念,引起外魔;故云或復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也。 設使諸魔現起時,而心中若不明了辨識,或自認為聖,未得謂得; 或認魔為聖,身命供養; 皆是認賊為子,則喪法財,傷慧命,可不危哉! (經文):# 又復於中,得少為足,如第四禪,無聞比丘,妄言證聖, 天報已畢,衰相現前,謗阿羅漢,身遭後有,墮阿鼻獄。# 又復明行識二陰。 行陰所發,十種心魔;識陰所發,十種見魔; 皆無外境,但是於自心中,妄生邪見,得少為足; 且更自言,滿足菩提,不免輪墜。 如第四禪,無聞比丘等:舉一為例,以發明之。 如無聞比丘,但修無想,不務多聞; 報得四禪,便自妄言,已證小聖,阿羅漢果。 天報已畢,想心復起,衰相現前; 不知自己本未證果,反起謗辭, 言我今已證阿羅漢果,身遭後有,謂佛妄說羅漢不受後有。 因此謗佛,墮阿鼻獄。其害若此,可不畏哉! 《智度論》云:有一比丘,師心自修,無廣聞慧,不識諸禪,三界地位, 修得初禪,統謂初果;乃至四禪,便謂四果。 命欲盡時,見中陰相,便生邪見,謗無涅槃,羅漢有生。 以是因緣,即墮泥犁獄中。蓋經論一事,而詳略異耳。二詳標微細魔事竟。 【五十陰魔章】《詳標微細魔事!》。~~~待續,習楞嚴大定法,五十陰魔不可不識,考證自己,外人辨識,好法門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