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英國主教的墓誌銘這樣寫著:
我年少時,意氣風發,躊躇滿志,當時曾夢想要改變世界,但當我年事漸長,閱歷增多,我發覺自己無力改變世界,於是我縮小了範圍,決定改變我的國家。但這個目標還是太大了。 接著我步入了中年,無奈之餘,我將試圖改變的物件鎖定在最親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從人願,他們個個還是維持原樣。
當我垂垂老矣,我終於頓悟了一些事:我應該先改變自己,用以身作則的方式影響家人。若我能先當家人的榜樣,也許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國家,再後來我甚至可能改造整個世界,誰知道呢? 由上篇看來,思想中的慣性,常讓我們執著於以往的習慣與方式來希望他人配合自己,以打造成自己所想要的理想家庭或職場。但事實上,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習性與喜好,每個人也都不喜歡被他人強迫改變,故往往只帶來失望與衝突。 甘地說,「你要這世界怎麼改變,你就自己先變成那個樣子。」事實上,所想要改變的--不變動的外在世界並不存在,所存在的只有我們對世界的態度,當我們看待世界的觀念改變時,也就等於改變了世界。
但若"改變"是基於認為知道更多知識,或認為知道更多不公平而期待公平的改變,這種建立在比較中的改變,也會因慣性而不斷與過去記憶中的經驗產生比較甚或競爭,而引起更多負面情緒。這亦是改變過程的難處,因為這只是沿襲過去的思想,期望再度回到記憶或是想像中的美好經驗而已,所以ㄧ旦環境改變、狀況改變、對象改變時,也讓我們突然間更無所適從。 “改變”只是單純的讓自己用嶄新的態度去體驗生活,不需事先訂下任何特定的結局,隨著改變的視野去學習欣賞生命的風景。或許你會因此忘卻以往困擾的虛榮心和比較心,而意外發現人間並非全然苦海塵囂,仍是白雲裊裊、清風徐徐、花兒迎風招展、翠綠樹木生氣勃勃。即使颱風使小溪翻騰為濁浪滾滾,但終究會恢復潺潺流水,或許溪邊大石已移位,溪水依舊流向大海。 生命就如同海洋般融入酸甜苦辣各種滋味,即使浪花滾滾,也只是大海的一部份,浪花看似重複,但每次所濺起的水花都不同,對大海來說,都只是單純的經驗。當海全然是海時,各種關於海或是浪花的分析解讀也都不需要了,因為它只是回到原來的狀態……………~~ 你就是海,你就是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