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由 「願幡影片」(Prayer Flag Pictures)出品的電影,將魔幻故事與街頭電影編織在一起,其中穿插了不同的主題與兩個平行的劇中角色:顛度(Dendup)與札西(Tashi)。這兩名男孩都在旅途中,一個是自己決定要出發,另一個則是心不甘、情不願地被送上旅程;一個傲慢自私,另一個則貪婪懶惰;一個為了追逐夢想而寧可忽略愛情,另一個則追逐愛情而陷入夢想之中。
六、拍片的心情&未來的計劃
問:是什麼樣的機緣,讓您想要拍攝影片呢?
仁波切:在佛教的歷史當中,視覺藝術的使用從未曾被壓抑過,反而甚至是相當受到鼓勵的,例如各種的塑像與畫像,便是個例子。之前我雖然曾在倫敦修讀電影學分,但一直到看了像是「單車竊賊」(Bicycle Thief of Vittorio)這種電影之後,我才開始想要自己來拍影片,那是因為以前認為電影裡大都是性與暴力的主題。「小活佛」(The Little Buddha)的導演貝扥魯奇給了我不少啟發,尤其是他對於人類真實面那種詩意而強烈的視覺呈現,實為深植我心。
問:您說您會拍三部電影。第三部會是拍佛陀的本生故事?
仁波切:現在說這些還太早。製片人對我沒信心,還有其他的原因。現在的製片人,如果有好的腳本,一部一百萬美金預算的片子,他們會想要拍。因為即使不賺,至少不會賠。在首輪上映時就可以賺回成本了。但如果要賺更多,可能導演要很有名氣,或者一定要用有名的演員。這就是為什麼「小活佛」要用基努李維。他長得一點也不像佛陀。但是他們一定要用他,否則去看電影的人恐怕不夠多。就好像「火線大逃亡」(編按:Seven Years in Tibet,原文為「西藏七年」,連片名也得變得如此聳動!)要用布萊特彼得,原因相同。這真是遭透了。這就是為什麼Kundun(編按:這部片子是以十四世達賴喇嘛的自傳為劇本所拍的,在台灣沒有上映)根本無法賺錢的原因。 <BR><BR>問:但是有些影評很喜歡……
◎編按:有關仁波切新片的資訊,是從各方來源所匯集而成的:去年七月與香蘭、婉俐共同在天母閉關中心附近趁仁波切用餐時所做的訪問-謝謝Chanel與Anika協助繕寫、紐西蘭電台今年四月的訪問-謝謝Anika的分享與繕寫、CNN(TalkAsia)電視台今年春天的訪問-謝謝嘉章提供錄影帶、擔任新片秘書Noa Jones所寫的文章-謝謝英文版『柔和聲』編輯Lynne Macready提供內容、以及TIME Asia雜誌(The God of Small Films)與悉達多英文網站上的文章等。各位可以上網一睹仁波切導演的情況、新片的部分劇照,以及不丹的驚人美景!(http://www.siddharthasinten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