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就難在這裏
現在是全球化時代 無法與世界隔離 何況台灣經濟是以出口為導向 沒有出口就無法養活自己
說得很好 謝謝分享
要從稅制改革開始 但是沒有一個政府敢這樣做 前監察院長王建煊當年擔任財政部長,因力推土增稅、實施居住正義,曾遭國內財團反對,導致修法功虧一簣,土地正義迄今多年仍無下文。 人民當時並沒有走上街頭支持改革 換句話說人民只是想到爭取個人或族群的權利 並沒有宏觀的想法
中國和南韓將在年底完成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讓台灣企業界聞風喪膽,台灣民眾普遍對中韓FTA無感,但它帶來的危害卻會重創台灣經濟,影響許多勞工生計。台、韓產業具有高度重疊性,中韓FTA一旦生效,未來3~5年,台灣製造業產值至少衰退2600億台幣,出口更是立即被南韓替代,台灣八大產業也遭受嚴重衝擊。
產業外移最主要的原因是海外落後國家的人工成本與土地價格低廉 最近的隱憂是因服貿遲遲不能通過 無法指中共簽訂類似自由貿易協定FTA的條約 又進不了東協 因此在出口競爭上會因關稅高而吃虧 廠商只好又開始新的一波外移潮
產業外移是不得已的行動
台灣的問題是經濟發展遲滯 就業市場上供需失調 年輕人只好繼續進修 期望高學歷能幫助自己找到工作 結果是人人高學歷 還是沒有工作 這種情況在文法學院 特別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