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禹錫〈秋詞〉嘆「秋日勝春朝」,李商隱〈登樂遊原〉詠「夕陽無限好」若以此觀點來看杜牧〈山行〉試問本詩應如何理解? (一)我以為了解詩詞必須從作者的生平、性格及前後句子著手,因而首先針對每首詩作個簡單的介紹,接者比較三者的差異,從差異中分析出結論,藉由這樣的方式希望能對本題做出適當的解答。劉禹錫〈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作者簡介:劉禹錫,祖先為匈奴人,出生於書香門第,耳濡目染加上其天資聰穎,從小就才學過人,22歲即考取進士,至其34歲前與當時王叔文政治集團一同發動政治革新運動,表現出卓越的才幹。王叔文因改革失敗被殺後,劉禹錫也被貶謫,至其55歲間兩度被貶,但他沒有屈服於權貴之下,反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宦海沉浮,並以文明志,寫下了〈陋室銘〉。56歲到71歲,晚年多病,身體狀況並不好。任地方刺史期間關心百姓疾苦,開倉賑飢,免賦減役,以蒼生為己任。 詩譯:自古以來,每逢秋季人多悲歎寂寞冷清, 我卻說秋天比春天還要好. 看,一隻鶴正拍打著雲朵直上萬里晴空, 把心中賦詩的情趣好似也帶到了碧藍的九霄. 李商隱 〈登樂遊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作者簡介:李商隱,早年喪父,小時候跟著博通五經的叔父讀書,學為古文。他的學識文章,便在此時奠下根基。然生活貧困,依賴親戚接濟,年方十二、三歲,即為別人抄書掙錢,貼補家用。十八歲遇到改變他命運的貴人令狐楚。令狐楚愛才,聘其為節度巡官,並教他駢文寫作。李商隱終其一生都對他心懷感激。後李商隱在多次應試失敗後,於西元837年終於考中進士,應節度使王茂元聘請做幕僚,王茂元欣賞李商隱才華將女兒嫁給他。然王茂元屬「李黨」成員,而令狐楚則為「牛黨」人士,因而李商隱的行為被解讀為對老師的背叛,受牛李黨爭牽連,使得他際遇浮浮沉沉,不甚得志。西元858年告老還鄉,不久便臥病不起,結束了他抑鬱不得志的一生,享年47歲。詩譯:傍晚的時候因為心中覺得不愉快,於是就駕著馬車,到樂遊原去散散心,看到即將落下的夕陽晚霞,是那麼的美麗,可惜時近黃昏,過不久就要消失了! 杜牧〈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作者簡介:杜牧,出身於唐朝顯赫的官宦世家,祖父為唐朝的宰相杜佑,但10歲左右父親去世,使得家道開始中落。據《唐書·杜佑傅》所載少有逸才,下筆成詠。少年時期的杜牧已展現出他的文學才華並為時人稱道,名作〈阿房宮賦〉便為杜牧23歲時作品。26歲以第五名成績考取進士,並於同年皇帝親臨的制舉中錄取賢良方正科。後為揚州任淮南節度使牛僧孺聘用為書記,在揚州處理公務之餘,流連於聲色場所,〈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便是他對自己這段時期的寫照。杜牧經歷唐朝潘鎮之亂、牛李黨爭、甘露之變及晚唐的民變等內憂,宣宗大中之治曇花一現,無法挽回晚唐的頹勢,牧專研〈孫子〉,並替〈孫子〉註解,還曾獻計平虜,他雖有才但一生不為大用,他認清了政治現實,晚年請求外放,卒於長安,享年50歲。 詩譯:石路蜿蜒遠遠地伸向山崖,白雲升腾處依稀有些人家。停車只因喜爱傍晚的楓林,經霜楓葉竟红過二月的鲜花。 (二)三首詩的差異點作者比較: 〈秋詞〉劉禹錫出生於書香門第,天資聰穎,從小就才學過人,22歲即考取進士,34歲前仕途上一帆風順,頗有一番作為。34歲以後因權力更迭(換皇帝了)使得他所依附的政治集團失勢,開始了他被貶謫的生涯,然而他不屈服於權貴之下(套柯文哲語:沒有在權勢的面前矮了身子),以〈陋室銘〉表明他的立場。晚年再當地方首長做出了一番政績。〈登樂遊原〉李商隱早年喪父,自小生活困頓,得靠親戚幫忙接濟,12、3歲便開始作童工(不到法定年齡),18歲遇到貴人令狐楚,不僅給他工作糊口,還教他寫駢體文(用現代的觀點來看就是教他寫流行歌將來可以當創作歌手賺大錢),這位貴人對李商隱來說亦師亦父,物質與精神上都給予他很大的幫助,李商隱多次應試都考不上(萬年重考生),正因他沒有名氣,典試委員不認識他(這小子誰阿),也是令狐楚多方打點(關說不是現在才有的),李商隱才能謀個一官半職。考上進士以後,王茂元找他當秘書,他就去了,王茂元欣賞他有才華想把女兒嫁給他(看到人家黃花大閨女又很正),他也答應了,只是令狐楚是牛黨人士(國民黨),他老丈人卻是李黨(民進黨),所以當時的人不諒解(抓鈀子),既沒有人緣,再沒有人幫他關說下,能力又不是非常突出,自然得不到重用,抑鬱而終。(這小子前世沒燒香,一輩子都過得不很好,唯一開心的兩件事,一是金榜題名時,一是娶了正妹當老婆) 〈山行〉杜牧出身顯赫,祖父歷任三朝宰相,童年生活富裕而快樂,然父親早逝,家道開始中落。少年時即已展露才華,23歲一篇〈阿房宮賦〉更讓他名動天下。出生好,有才華,人緣佳,名氣高,自然就進士及第(王力宏阿!金曲獎最佳男歌手,大概就是這樣!ABC,長得帥,會寫歌,唱片又賣得好),他馬上進京參加皇帝主持的制舉,也錄取了。政治上他是牛黨人士,然牛黨在那段期間不為皇帝重用(在野黨),所以即使他有才氣,有謀略,也苦無施展之舞台,他曾替當朝宰相李德裕獻計平虜,大獲成功,然李德裕是李黨不可能用他,只會不斷打壓,所以他認清事實以後,也不再強求。有學者認為杜牧的風流以及嗜飲,是因為他看透時局,無奈之下,便將一腔悲憤交於聲色酒肆之間。文意比較〈秋詞〉劉禹錫認為:自古人們大多認為秋天孤單冷清,他卻認為秋高氣爽比春天還要好,偶見一隻鶴拍動了翅膀翱翔於晴空之上,簡直把他吟詩的樂趣(唱流行歌)也帶到了湛藍的九霄雲外。這首詩是作者被貶郎州(今湖南常德)時寫的,他雖被貶謫,卻不悲觀消沉,在這首詩中,詩人通過歌頌秋天的美,表達了他的樂觀情緒和昂揚奮發的進取精神。〈登樂遊原〉傍晚時,不知怎的感覺悶悶不樂,我就駕著馬車,到樂遊原去散散心,見到夕陽晚霞竟是這麼的美麗,不由得一陣歡呼,轉瞬間又想到時近黃昏,這樣的美景馬上就要消失了!詩意反映的是作者心中悲苦,雖然看到美景,轉瞬想到美景難常在,就像自己的人生一樣,雖然有一些些的歡愉,大抵還是惆悵之情多於歡樂的時光。〈山行〉石路蜿蜒,遠遠地伸向山崖,白雲盡頭處彷彿有些人家。傍晚了,山間的楓林景致讓我好生喜歡,於是我停下車來,仔細的端詳,這經過秋天洗禮的楓葉竟然比二月的春天綻放的花兒更鮮紅冶艷。這首詩單純寫景描繪詩人坐車行經山麓時所見的秋色。 (三)杜牧〈山行〉,本詩應如何理解劉禹錫〈秋詞〉嘆「秋日勝春朝」與李商隱〈登樂遊原〉詠「夕陽無限好」,兩首詩都投射出作者主觀的情感,秋天與春天並沒有好與不好之分,一年四季的更迭,是自然運行的道理,詩人的喜好讓季節有了分別;亦如夕陽並沒有可惜與不可惜之別,只有人生才會可惜。「秋日勝春朝」,劉禹錫心中已經放下貶謫的、失意的情緒,轉為樂觀進取,準備好面對更多的挑戰,沉潛後再出發,所以晚年才能夠有政績表現;「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的一生抑鬱,金榜題名時還有婚姻大概是他人生惟二值得開心的事情,他與王氏感情很好,在他眼中,王氏是一位秀麗溫和而體貼的妻子,即使他因王氏之故而被當時的人認為背叛恩師令狐楚,他也未對王氏有怨懟之言,但在這兩件事情以外,從小孤貧,父親早逝,家道衰微,當官以後,仕途也因牛李黨爭而坎坷曲折......等,這些不如意的事情恰恰反映了他的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美麗的、愉悅的事物很快就消失了。杜牧〈山行〉,這首詩單純描繪詩人坐車行經山麓時所見的秋色,「遠」、「上」、「斜」寫出石徑的蜿蜒曲折,山嶺的高聳、深遠、陡峭,「寒山」點出季節時令與「霜」字呼應,「生」字描繪白雲飄浮繚繞的動態,「有人家」使人覺得山雖因秋天而生寒意,卻不是蕭瑟淒清,而是幽靜中帶有生氣。三、四句寫詩人停車欣賞的近處景色。詩人乘車沿山路前進,欣賞那遠山、白雲、房舍之餘,夕陽西下,時近傍晚。忽然,眼前一亮,發現前面一片楓林在前方,於是停下車來仔細觀賞。「愛」字刻劃出詩人興奮的心態。「晚」字令人仿佛看到秋山晚景。黃昏時分,夕照之下,晚霞與楓林相映,絢麗燦爛,對此美景,詩人捨不得離去。四季常青的松、柏到了深秋時節,就枯萎衰落。可是,楓樹卻與眾不同,葉子到了深秋時,經過秋霜的侵蝕,反而全變成紅色,比早春二月的鮮花還要美麗動人。以單純的角度寫山景之美,車行之樂,詩人還看到了楓樹不同於其他樹木的特點,楓葉的嫣紅竟連二月的鮮花都比不上。我用蘇軾〈定風波〉後兩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相比擬 ,回想過去那又是風、又是雨的地方;現在風沒有了,雨沒有了,甚至連晴天也沒有了,而我也要回家了。綜觀杜牧一生,童年富裕快樂,年少時即已名滿天下,青年時期一試中的,皇帝也看得起他,金榜題名,當朝權貴也喜跟他交朋友,人生得意阿,但他心中其實很有一番抱負,生當晚唐積弱的時節,他熟讀兵書,專研〈孫子〉,並替〈孫子〉註解,而且他不是紙上談兵而已,還曾獻計平虜,可以得知他是有才華的,文韜武略俱有所長,然而政壇上牛李黨之分,讓他沒有一展長才的空間,牛僧孺看重他,李德裕忌憚他,不為所用只能縱情於酒肆之間,想來他本身也喜歡這樣的生活吧,美女.醇酒誰不喜歡呢??但是他並沒有蘇軾〈定風波〉「無晴」的層次,相反的他追求人生享樂,對挫折的仕圖看得很開,寫〈山行〉,他全心融入在寒山的環境裡,體會山林之美,不僅他自己享樂,他還要告訴世人「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