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故事說…一個在深山中迷路的人,在焦急中見到山腳有一戶燈火,於是一面急著趕下山,一面也思量如何求助:“此家人會不會幫助我?”“我想主人必會樂於幫助我這樣善良的迷路者。”“但是如果他不願幫我,那我該怎麼辦…”“他怎麼可以這麼無情?”迷路者越想越氣,趕到門口敲門後,主人應聲開門,這位迷路者竟破口大罵:“你為何這樣無情,不願幫我!”留下這位主人愣在那裏!
這個故事的主角是否也曾是你或我,我們總會不自覺得用自我意識去解讀他人言行,而將他人的角色定位並加以評判,甚而編織成故事。“角色”不一定是一個人,也可能是一個群體。事實上,你所評判的他並不是他本身,只是被你用自我意識解讀的ㄧ面罷了。相對的,當我們這樣評判他人時,我們也會去評判自己~~如婚姻或是工作不如意~~就認定自己~~原來我就是ㄧ個失敗者,因為你將人生的角色定位為該圓滿如意,至少不該比親友差,故無法承受意料之外的打擊。或是在失意時評判神或天~~為什麼老天爺這麼的不公平,因為你已將老天爺的角色狹隘的定位為只對你獎賞或懲罰的審判者。 事實上,所有對外在的解讀都是建立於自我或集體意識的投射上,解讀也並非事件或是人的本身。這些解讀脫離不了個人的思想、價值觀、世界觀、意識形態等等,因此所解讀的對象也不過是自我人格的不同面向。如你面前有朵花,你會開始解讀這朵花是多麼嬌豔可人,但另一個對花粉過敏者,可能就對花避之唯恐不及,但是花朵本來就自然綻放,花本身不會因為你的讚美或他的逃避而開的更燦爛或是因而枯萎,但是人卻會,所以這亦是造成衝突的根源,衝突後又會加深彼此的角色定位。 當你迷失在關心他人應該怎麼做的角色定位時,如”政府官員該怎麼照顧老百姓才對”、”老闆該重視我”、”老婆該乖乖在家煮飯等我”、”小孩該自動自發唸書”、”老公本就該包容我”,你的生活忙著指導別人,但是你終會發現他人永遠無法滿足你的期待,生活於是充滿失調與衝突,心由境轉,情隨事遷,而開始怪罪自己不夠好,因為你也根本無法滿足週遭對你的期待。 世界不會隨著你的邏輯在走,因為生命本身是ㄧ種體驗,不是你我狹隘的自我意識的認同,也不是規則或邏輯下的產物,現代生活的忙碌緊張使人們忘卻了從容和真誠。放鬆自己,就單純的欣賞生命本身,欣賞孩子們純真的笑容,享受盡心完成一件事的喜悅,如果我們現在就迷失在深山中,又不知該如何脫困,不妨就邊欣賞山中的花草與生態,而偌大的自然萬物也與你同在,太陽綻放光芒、高山巍峨高聳、大地示現廣博、即使颱風狂雨也示現自然強大的韌性;生命就馳騁在天地間,在漫長的生命之旅中,你我也正慢慢走向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