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功初期,我們常會被比較粗的念頭拉走,所以心很煩躁。其實我們看到的多數不是現前東西,而是以往潛伏著的一些經驗。這類的妄念比較細,而且有組織、有系統,不會太強烈。不過,它會讓我們看到內心深處一些比較深細的問題,比如自己為什麼以往會有某些的行為;經過比較內在的深思與審察後,我們會了解當時的那些行為,就是從這個比較深細的煩惱引發出來的。 接著,我們可以把煩惱歸類。細的煩惱容易歸類,一些比較粗的念頭就不容易歸類。我們都知道,人的煩惱離不開貪、瞋、癡,但是貪有粗有細,也有不同的貪法。每個人都有貪欲,有些人貪色欲,有些人貪聲欲,有些人則貪香欲、味欲、觸欲等,不是每個人都相同的。自己喜歡的東西,別人不一定喜歡。比如男生有時候會受不了陪女朋友去逛街,因為女生喜歡買的東西都不是男生喜歡的,當然不完全是這樣。 另外,有些事情我們覺得沒什麼,別人可能氣得整張臉都紅了。有些事情,我們看起來是小事,別人看起來卻是大事。相反的,有些事情我們認為是大事,別人卻想不通為什麼我們會為了這樣的小事而生氣?當我們靜下心來,把妄念看清楚,就可以一層一層慢慢地歸類。 我們如果往內心的煩惱去看,會發現很多問題的產生都是因為自己夾雜在裡面,我們都是製造問題的一份子。我們常常譴責社會、批評別人,但是在譴責別人的同時,也應該要反省自己。當我們發現罵自己沒有用的時候,就會知道罵別人也是沒有用的。 我們批評別人的所有錯誤,都會在自己身上找到。那些都是我們妄念裡的東西,自己才會看得那麼清楚。有妒嫉心的人特別容易感覺到別人有妒嫉心,因為「波道」相同,所以特別敏感。我們想要批評、改正別人,但是自己改正了沒有呢?所以無須去批評或譴責別人,因為我們也是其中的一份子。 我們最好先設法調整、改善自己的心。在這過程中,從正面的角度把訊息傳給社會。,讓大家不斷地醒覺。人的覺悟,都是從自覺開始的。但是這種自覺如果是來自後覺,就需要有一個先覺來覺他。我們自覺了,才有能力去覺他。那些後覺的人,就是由先覺來覺他的。他們從別人的覺他而轉成自覺之後,就願意調整、改善自己了;然後在過程中,又去幫助別人醒覺。如此,社會秩序才能慢慢地調整過來。 有時候我們看妄念看得太多,會很沮喪,原來自己也是這麼壞的一個人,感覺人生好像沒有希望了。我們用不上工夫時,也會有這種心態,一方面覺得心力提不起來,另一方面又急著要快點改變它,這兩種心態都不是中道。我們愈著急,心愈煩躁,妄念就愈粗重,便繼續流轉。如果我們在審察妄念時,有佛法、有智慧,就能把這些情況看得比較清楚。當看到妄念那麼多,塞得滿滿的,該怎麼辦呢?可以清理它們的。比如房間裡有很多東西、又雜亂,怎麼處理呢?那就先清理靠近門口的部份,如此就有空間了,漸漸就有一條路可以行走了。 為什麼我們要學佛、打坐呢?就是要把自己的心看清楚!看清楚自己的妄念,看清楚自己的生活,看清楚自己的個性,看清楚自己的弱點和優點。當我們對自己了解之後,就會對眾生了解,也就能體諒別人、包容別人。
文:釋繼程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練心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