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61896
 wayne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陳腐封建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Wayward Wind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日俄之戰
作者: wayne 日期: 2025.08.29  天氣:  心情:
閱之海筆記/蘇聯比原子彈可怕?諾門罕戰役與日本投降
ETtoday 的故事
作者/馬賽克


1945年「太平洋戰爭」結束,普遍認知是因為日本被美國丟了兩顆原子彈。天皇的《終戰詔書》裡也是這麼說的。但日本一直有一種說法:日本投降並非因為挨了原子彈,而是怕蘇聯入侵。

就在美國對廣島投下第一顆原子彈兩天後,蘇聯於8月8日片面撕毀《蘇日中立條約》,翌日宣布對日本宣戰,150萬蘇軍向滿洲國的日本關東軍發動攻擊,並且成功佔領滿州。很快的,日本於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

如果上述說法為真,那為什麼日如此懼怕蘇聯呢?原因在於蘇軍一直被傳軍紀很差;燒殺、姦淫掠擄無所不為。被美國人佔領總比被蘇聯人佔領好!這個印象從何而來?它導源於日、蘇的一場大會戰:「諾門罕戰役」(蒙古稱之為「哈拉哈河戰役」)、以及蘇軍人侵滿洲國後的作為。

滿洲國被日本扶植後,跟獲蘇聯支持、同樣獨立不久的蒙古人民共和國屢屢發生邊界糾紛。1938年,日、蘇兩方即因邊界問題爆發了「張鼓峰事件」軍事衝突。這但只是前菜。日本關東軍視哈拉哈河為滿、蒙之間的兩國邊界。 蘇聯與蒙古卻認定邊界是越過該河的諾門罕草原。牧羊人經常渡河而來放牧,卻遭到驅逐,衝突遂起。終於,雙方在1939年5月至8月大打一架。

蘇聯和蒙古動員的總兵力約5.7萬人;日、滿兵力約2.5萬人,以日軍第23師團為核心。結果是:根據日方資料,此役8400人陣亡、8766人受傷。蘇聯方面資料:陣亡及失蹤者約9703人、1500人受傷。 從上述數字來看,似乎是日方獲勝。

但戰役勝負並非單純以兩方傷亡人數多寡來判定的;主要是是那方達成了戰爭目標。史家形容,日本關東軍遭到蘇聯機械化部隊的輾壓,第23師團幾乎團滅。知名作家司馬遼太郎說:「日軍受到毀滅性的打擊。」

日本通俗史家半藤一利在他所著的《昭和史》裡提到,司馬遼太郎本來要寫一部關於諾門罕事件的書,聚焦在日本參謀本部。但最後放棄了。半藤一利推測:司馬遼太郎是在調查過程中看到了太多關於參謀本部的黑暗事實,擔心「動搖國本」,因此決定放棄。

而在此一戰役裡擔任蘇軍指揮官的朱可夫將軍,對日軍曾作出以下評價:「下級軍官很優秀,戰鬥很狂熱,但是越往高層越爛,特別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高級將領,只能用無能來形容。」這番話似乎也印證了半藤一利的推測。

「諾門罕戰役」是二戰時日、蘇兩國之間爆發的最大規模戰役。儘管知道的人不太多, 影響卻非常深遠。日本軍方本來存在著「北進」及「南進」兩個相反的戰略方向,「北進」是前進蘇聯;「南進」則是為確保東南亞石油等資源通道暢通、針對美國的戰略部署。

「諾門罕戰役」慘敗後,日本決策者不得不重新評估蘇聯軍事實力以及擱置「北進」計劃, 簽訂《蘇日中立條約》,轉而推行「南進」計劃,最終引爆跟美國開戰的「太平洋戰爭」。

2021年,蒙古共和國將「諾門罕戰役」拍成電影Marked Man,台灣譯名是《役無反顧》。之前,張東健,范冰冰主演的2011年韓片《登陸之日》,也有描寫到這場戰役。
標籤:
瀏覽次數:18    人氣指數:18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陳腐封建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Wayward Wind
 
更多功能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