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記大分類:名利 日記小分類:職場
1.一個昂貴的學費
2.中等以上 未達到優
3.目前計畫是一周面試一次就好
------------------------------------------
1.一個昂貴的學費
上週二我去面試,我穿著新買的藍色西裝外套,因為這個職缺比較中高階。
面試我的有兩個主管,(如果上的話會是)我的未來直屬主管跟大主管。
老實說,面試當下我知道自己不會上,但我覺得這可以理解啦。
我是 ERP 顧問,我的屬性跟數位轉型顧問有差距,不過那家公司給我的感覺頗為壓抑。
我在 2012 年曾經也去面試過他們的 IT部門,但沒上。
此次再度鎩羽而歸,我覺得這家公司以後我應該不會去面試了。
人要自知之明,被打臉兩次其實已經代表你跟這家公司無緣。
我此次準備花了快兩週,因為我希望能「畢其功於一役」,所以我準備很多,也準備了 PPT,
我也花很多時間去了解這家公司 BU 的一些狀況。
但我認為獵人的公司在表達他們對人才的需求的時候,有一定落差啦,
所以主管面試真正問的問題,跟我的準備方向,有落差,比如說專案經理這部分,我就準備得比較不夠。
但後來回家之後,我還是把他們跟我面試的一些內容整理成一些要點,我條列如下:
1. 專案經理(PM)與規劃能力
2. AI 的應用要連結「BU(Business Unit)」的需求
3. Quotation(報價系統)與 Solution Business
4. BA(Business Analyst)與流程改善經驗
5. Rollout / Roll-in 經驗
6. 對「數位轉型顧問」的理解
7. 其他重要訊息
這些東西對我其實都有幫助,因為我本來就是設定一兩年之後再轉型成數位轉型顧問,
這只是一個對理想職缺的映射,不代表說我一定要做數位轉型顧問。
如果我有能力做數位轉型顧問,實際上我可以做很多中高階的事情。
這次面試雖然沒上,我付出的代價也很大,因為我可能再也沒有機會去這家公司面試了。
但是,台灣也不是只有這家公司,基本上我更確定了自己該努力的方向。
------------------------------------------
2.中等以上 未達到優
我接洽的是獵人頭 A 公司,前陣子有跟我接洽的是獵人頭 B 公司。
我後來發現呢,A 公司跟 B 公司其實是關係企業。
獵頭公司 A 找的人通常是由企業顧問或外商背景,對整體發展路徑看得比較遠。
而獵頭公司 B 是偏中高階的快速獵頭品牌,談的對象多數為經理級或顧問向轉型,
風格比較務實、比較接地氣、比較便宜一點、比較接近部門需求。
所以,明顯看得出來獵頭 A 可能高估了我的水平,其實我目前是比較適合獵頭 B。
甚至我這陣子 LinkedIn 有開,跟獵頭公司有接洽,我就有感覺到說,
以我現在的狀況,要跟獵頭公司接觸沒錯,但是不能夠完全放棄 104。
我昨天跟獵頭 B有聯絡,就是之前我拒絕的那位(我戲稱她叫獵頭小妹),我又就跟她聯繫上,同時跟她道歉。
我問她說,之前那家公司的缺還在嗎?
她說他們有兩個缺,已經找到一個,還缺一個。
所以我就跟她表達說,如果可以的話我想看看,那出差的部分我已經沒有問題了。
同時也請她介紹其他工作給我。
基本上我現在在這個體系內的專業職,我自評為: 中等以上 未達到優(假設把人才粗略分成優 中 劣)
------------------------------------------
3.目前計畫是一周面試一次就好
昨天我把104履歷又整理了一遍。
我事實上沒有花很多時間,我只把我 LinkedIn 的履歷內容,貼到 104 上面。
那當然,這讓我 104 的履歷比原來更好。
維護完之後,我就搜尋一下大台北地區的職缺。
跟兩年前一樣,我是用 Excel 先做個清單,列出公司的名稱、職缺跟網址,先把我覺得有興趣的先列在上面。
基本上呢,我這次就算是平轉,我的薪水也要比現在高。
PS.平轉就是說職等沒有增加,或者工作性質沒有增加。
我現在年薪約 125,我理想是 150。
所以我這次轉換工作會有難度。
那我不想要頻繁地找,因為兩年前當時我在家休息幾個月,所以可以一次大量找。
那我現在是在職,不想打草驚蛇,所以我預計是一週只找一家。
那為什麼我要找工作呢?
因為我不想待在現在這家公司。現在這家公司我看不到未來。
我不喜歡我的主管,因為我覺得他有他的偏好,他的格局當我主管也不夠格,在他底下我不開心。
薪水我覺得也沒有加薪的機會,兩年前我進來談的薪水(9萬),也不是我最理想的水平(11萬)。
所以我只能往外找機會。
這是大概的想法,但實際上不一定能夠完全按照這個理想,有時計畫趕不上變化。
但這次我找工作的方法論跟之前不同,我更倚重AI,
找工作的時間可能會持續一季,因為我跟我太太不同,我不能隨便換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