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50916
 聽弦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20110426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20110428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20110427
作者: 聽弦 日期: 2011.04.26  天氣:  心情:

接受不完美


 


我的朋友喬安從生產經驗中學到重要的一課:如果要好好面對新生活,她非得放棄控制不可。她鉅細靡遺地為生產作準備,幾乎沒有一本相關的書沒讀過,也沒有哪個細節她沒計畫到。她如此期待著自然生產的到來:「我想要接生婆幫忙,有蠟燭、線香,也準備好要面對疼痛。」


 


而結果卻是:「經過三十四個鐘頭的陣痛後,雖然不會害怕,但有位男醫師提議剖腹,讓我可以結束漫長的疼痛,我還是很感激地接受了。從那一刻開始,一直自命能操控一切的我被終結了。曾經,我是位戰士、鬥士,所經之處男人因恐懼而顫抖。如今,卻得接受一個風乾多皺紋的小外星人召喚,而他/她甚至還不知道我是個與狼共舞的女強人。突然之間,所有想像中的我,徹底被這個新情況挑戰了,我一輩子都為了自主在奮鬥,贏得尊敬也贏得控制權,而如今,我成了一副被壓垮卻還在漏氣、塌陷的行屍走肉。」


 


有了平心靜氣,我們可以接受「現狀」,而不再試圖控制那些無法避免的事,換句話說,就是體認無常。佛法說的世間八法:人生由得與失、樂與苦、譽與毀、美名與惡名所共同構成。不論我們多努力來設法得到或避免其中一項,還是無法避免經歷所有的狀況。每一項都會來、會去,我們生命中的每個面向始終在變動。我們永遠也不會知道下一分鐘會發生什麼事,這令人不舒服,但若想要完全掌控所發生的事,或希望人生始終一帆風順,不但不切實際,還會額外多受些苦。蘇珊‧莫菲(Susan Murphy)是兩個孩子的媽,也是位禪學老師,她給完美主義者以下的忠告:「能夠理解為人父母之不易,且不期待完美,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世上沒有完美的事物,我們也不必完美。相反地,我們在面對這一個相當神奇、穿插著特有的愛與苦、所謂我們的人生時,得好好來處理。我們同意出席其中,同意接受每一刻所發生的,並對於當下和自己的真實狀況培養全然友好的態度。」


 


身為母親,我們常會覺得孩子在身邊時沒辦法放輕鬆,永遠無法知道下一刻會出現什麼情況:一團糟?新的要求?心情上大幅變化?危險?想要能夠平靜一點,我們只能學著較不在意生活的穩定性、情況的掌握度和條理秩序化,並接受「我們所面對的情況始終在改變」這個事實。有了平心靜氣,我們不再將生命當成戰場,而開始能隨遇而安、隨時而變。我們也更能夠忍耐,正如蘇珊‧莫菲所說:「因為我們對孩子的愛是如此猛烈,我們因此慢慢能接受以往所無法忍受的。忍耐並不輕鬆,也不舒服,但忍耐讓我們可以接受不快,並在過程中也能悠然自處。」


 


我們可以經由尋得寬大的胸懷,讓心不致落入瑣碎而窄小的境地,而得以安忍。如果你把一匙毒藥加入一杯水之中,只要喝一口就能要了你的命;若是加在大湖之中,就算喝一口也不會有事。相識的人說了句不體己的話,若是心量小,我們會過度反應,或許還為那句話氣上幾天;心量大的話,我們可以聳聳肩就算了──不重要嘛!


 


那些芝麻小事


 


請想一想那些我們會「氣瘋了」的情況;那些原本難得的平靜,卻變得不可能的情況。這些我們無法處理的事件,長期來看通常並沒有重要性,卻因為我們氣瘋了,也就忽略了其他可行的反應方式。請想像一下,如果我們能培養出寬大而平靜的心胸,日常生活會多麼不同啊!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有:孩子把牛奶灑在地毯上、兒子整個晚上地嘤嘤啜泣、女兒獨自生悶氣、另一半工作到很晚、難受的噪音……等等。這許多小事原本不應影響我們的平靜,卻造成了效果,而我們不耐的反應很快地會成為一種習慣。


 


我們其實忘了,原本不需被周遭這些數也數不完、令人不快的事物所控制。我們應該試著把這些事物當成磨練耐性的機會,而正面地接納它們。例如,一行禪師建議我們「對著路口的紅燈微笑」。雖然剛開始你覺得難以置信,但這個練習幫我們釋放掉緊張,也讓我們在到達目的地時的情況會較好。


 


菲歐娜有兩個兒子,年紀分別是三歲和十四歲。她在修練佛法三年之後,發表了佛法如何影響她的家居生活:「我知道自己變得比較『溫和』,不會那麼快發脾氣,而一想到家裡有個十幾歲的,我還真佩服自己呢!我也注意到一件事,如果家裡發生什麼意外,像是飲料被撞倒,或乾毛巾掉進洗澡水裡頭,我根本不會在乎,順手清理一下,繼續做別的事。」


 


很明顯地,菲歐娜的修練增加了她的能力,讓她在日常煩人的瑣碎小事上,得以展現自己平心靜氣的氣度。不過,平心靜氣不僅能讓你面對「壞」事而已,當一件我們喜歡的「好」事發生時,我們可能因此出現愛戀不捨的感覺,這對我們平心靜氣的心一樣有不利的影響。為了獲得快樂,如果我們容許自己依賴這些喜歡的事,我們便會對這些事產生執著。有了平靜的心,我們會慶祝孩子的良好表現,例如拼字測驗或游泳比賽;但我們不會要求他們以後的表現要一樣棒。我們能感謝鄰居願意幫忙照顧小孩或煮飯,而當他們無法做到時也不會生氣。我們能享受哪怕只是吃片巧克力餅這樣的小事,不必非得一定要坐下來吃頓大餐才覺得滿足。


 


培養平心靜氣的心


 


心能平靜的人知道,每時每刻都有同樣的重要性。換尿片、擤擤鼻子、唸故事、排隊等候,都是專注的好時機,也是得到更多智慧的好時機。每時每刻都是嶄新的。此時此刻並不延續,因為它正在變成另一樣東西,這使得當下格外珍貴。現實的真相在每刻之中。要發現真相,訣竅在於用全然接納的態度來感知,沒有批判、分別及要求。當然,要先能注意到才行。佛陀說:「別追尋過往,也不要迷失在未來。過往已不再,未來還沒來。深深注視人生本來的面貌,就在此時此地,修行者安住,在平穩與自由之境。」


 


當我們在禪修時練習平心靜氣,對於發生的事要不妄加批判。我們的注意力會游移,不要因此責怪自己,只要把注意力帶回呼吸上頭。當某處感覺癢時,不要急著抓癢,我們可以花點時間來探究那種感覺。當我們覺得不安或無趣時,同樣地,也不必批判自己有這樣的感覺,而要感受這些情緒,注意它們如何出現、持續而最後消失無蹤。佛陀是這麼引導:「在看時,只是看。在聽時,只是聽。在聞味道時,只是聞那味道。在品嚐時,只是嚐。在感到某種觸覺時,只是感受那觸覺。在覺察某個心象時,只是覺察那心象。讓所有的事物在當下停住,洞見就會自然隨機示現。」練習專注可以幫助我們冷靜、平和,對所有的事情都能正確觀照。


 


練習平心靜氣,看起來似乎會讓我們壓抑情緒,或嘗試控制情緒強度,但實際上並非如此。當練習加深,性靈也成長時,平心靜氣來得很自然,同時我們不會忽略或逃避任一種心理狀態。如果出現憤怒或易怒的情緒時,我們只注意看著它們出現、持續、消逝,而不給予這些情緒額外的力量。我們以這樣的方式來感受自己的情緒,不讓它們纏住我們,我們因此可以冷靜來面對。


 


荒謬感、幽默感


 


當你發展岀某個程度的平心靜氣及寬大胸懷時,便會對自己過去的暴怒啞然失笑。接下來是個常見的媽媽糗事:「在我第一個兒子兩歲時,有個下著雨的星期天,我先生在雪梨大學某處走廊作運動。我很想平靜地看看報紙,就載著兒子杰克在校園裡繞,希望他會睡著。十五分鐘之後,他還醒著,而我也注意到自己的挫折感出現了。為了讓自己平靜下來,我試著專心在呼吸及身體的感覺上,就在此時,杰克說了:『我想便便』。我根本不知道廁所在哪裡,而且浪費時間去找怕來不及了。我把車子停在『禁止停車』的牌子下,我們便四肢並用、蹣跚地爬入雨中,讓杰克完成他的動作。當杰克拉起褲頭時,我那串鑰匙掉進他的大便裡頭──完全陷進去了。跑進車裡,找不到衛生紙,同時我看到遠方有個警衛朝著我走過來。我毫無選擇,只能趕快用濕葉子把鑰匙清理一下,而我兒子在一旁重複地問:『你為什麼把鑰匙掉在便便裡面?』」


 


這件大糗事還蠻有意思的地方是,當我在清理鑰匙的時候,竟然還能微笑。我的情況實在很可憐,而這讓我覺得好笑。我先生在暖和乾爽的某處輕鬆著,我身上卻是濕的,手指還裹著一層大便,看報紙也沒指望了。身為母親的我們都有類似的災難故事,如果不加以關注,長久下來可能讓你瀕臨崩潰。你可以任由壓力把你壓垮,也可以給它好好笑幾聲。平靜心讓我們笑得出來,讓那些情節不至膨脹變形,我們也不致投入過多的情緒。


 


我遇到的佛法老師都有隨時可以笑出來的本事,他們所談的事情可能完全沒有幽默成分,但是每過幾分鐘,他們就會輕聲咯咯笑。我常想知道他們為何而笑,而只能得到這個結論:他們已發展岀一種對日常生活的荒謬都能輕鬆看待的能力。在這世上我最喜歡的一種聲音,便是法王達賴喇嘛的笑聲,他的笑聲很有傳染力。


 


 


我們的佛性


 


要獲得平安及平靜,關鍵在我們內心。佛教有個振奮人心的訊息,在我們每個人的最裡面都是佛,都有佛的大愛與智慧,而這正是我們真正的本性。我們本已完整,圓滿而良善,但被我們自己的恐懼與欲念所掩蓋了。我們的人生使命便是了解真正的自我──佛性,並把它帶出來。


 


禪宗僧人史提夫‧哈根(Steve Hagen)在《明白又簡單的佛法─讓你能覺察當下的每日修行》(Buddhism Plain and Simple, The Practice of Being Aware Right Now, Every Day)這本書裡頭,以簡要易懂的話說明了我們內在所擁有的良善:「你原本就是開悟的人。你所要做的只是不再阻擋自己,讓自己能正經看待當下這事。你並不缺任何東西。你只須停下,不再擋掉自己所看到的或加以詮釋,便可。」


 


他提出,每個時刻都是機會,能讓我們醒來、看到實相,而這樣的時刻只在當下。能在每時每刻都清楚地看,就相當於能與我們的佛性自在合一。不論何時,我們都有機會跟自己的佛性接上線。要找到我們的佛性,不須往外尋求,而是試著把老早就有的東西揭露出來。哈根以佛陀在世上最後的一句話來點醒我們:「尋求庇護,不在他人,而在自身。」


 


當周遭的世界向我們身上壓來之際,當我們覺得被絆住、被壓垮之時,請提醒自己這項了解自我本質的使命,找出時間來努力成為最好的自己,只須往內求便可尋得平安喜樂。在找出自己佛性的路上,我已學會以慈悲滋養自己,讓我的孩子得到了愛與照顧,那個自我也愛我、照顧了我。在禪修時,我會長時間地冥想內在的佛,牠給我完全的愛,之後,我會覺得更堅強、更能自給自足,而這也帶來平靜。


 


所以,我們不須環遊世界,獲取大小經歷,或成就無數里程碑,才能感到自己是完整的。我們所要找的就在自己裡面。只要改變我們「找尋的地方」,就有尋獲的機會。


 


 


我們可以做什麼?


 


  當你在努力嘗試了解情緒的來去時,對自己仍要慈悲。


  提醒自己,不管你目前的情緒多強烈,終究會過去。也找機會跟你的孩子分享這份教導。


  問自己,從困難的情境當中你可以學到什麼。請記得,整個世界就是良藥。


  把每個剛剛出現的情緒都當成訪客,它們値得我們好好對待。記住,不要想避開或壓抑,而要接待。


  注意看你的情緒,並加上標籤,可以用「有感覺……有感覺……有感覺……」,或更清楚一點,譬如「不安……不安……不安……」。


  如你身陷具破壞力的情緒狀態中,為自己找出一些空間「停下來了解」情況,或讓自己清楚看出較有助益的選擇。


  如你與罪惡感在奮戰,把它寫下或利用禪修,讓你可以有意識地找出妥善處理自己感覺的方法。


  努力嘗試,讓自己可以接受不完美及不愉快。與這些狀況對抗只會產生更多壓力。


  只要你辦得到,請儘量以寬大的反應,來處理瑣碎而不如意的事。


  請試著領略每一時刻的寶貴。


  請認知自己內在便是一位完美的佛,讓自己的佛性或較超凡的自我,為你帶來力量與安樂。








標籤:
瀏覽次數:121    人氣指數:5521    累積鼓勵:27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20110426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20110428
 
住戶回應
 
時間:2011-04-27 10:33
她, 99歲,中南美洲,農漁牧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1-04-27 07:17
她, 41歲,嘉義市,服務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