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嘉立醫師
自從2000年以來,西方醫學界逐漸重視到性別差異對許多疾病的影響,導致診斷和治療方式也應該有所不同,這個觀念首先反映於流行病學的研究,然後逐漸帶入許多內科疾病和心身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在2003-2003年間一些日本的女性醫療學者始將這個觀念引進日本,而這些女性醫療學者大部分以婦產科醫師為主。因此目前日本的婦產科學已經有很多關於性別差異醫療的著作和出版,而日本的婦產科醫師目前也將照顧患者的範圍擴展到全面的性別差異醫療。雖然由於專科醫學訓練的不同,婦產科醫師在面對病患的內科疾病時,還是需要仰賴、轉介到別科的專科醫師處,但是基於對於婦女身體特性的深度了解和專業關懷,婦產科醫師在性別差異醫療方面,的確具備最敏銳的切入點。現在就為大家簡單介紹這個在台灣尚未萌芽的醫療觀念。
自從弗洛依德提倡「性」的觀念以來,對於性(Sex)和性別(Gender)的討論一直很多,目前學界普遍的看法是:性(sex)的意涵是以生物性的涵義為主,而性別(gender)則帶有社會性的廣泛面。大部分疾病的發病率男女有別,而症狀也男女不同,者這也就是性別差異醫療的根本。
以男女的平均壽命而言,世界各國都是以女性的壽命較長,且各國都有平均壽命逐年延長的傾向,以台灣而言,94年的資料是女性平均壽命79.79歲,男性是73.72歲,比起93年分別延長0.09(女性)和0.25(男性)歲。我們的鄰居日本的女性平均壽命在2005年是85.59歲,男性是78.64歲。看起來女性都比男性多活好幾年,而隨著壽命的延長,可以預見未來女性將會面對更多的老年疾病。
臨床醫學的診斷和治療至今仍以男性為中心的思考方式進行,雖然1970年代後半至1980年間美國已經開始注意到女性使用藥物時可能影響懷孕的後果,然而各種檢查值的基準值卻因為女性荷爾蒙周期的影響導致女性基準值測定不易,而一直是使用男性為主的基準值作為診斷的參考。一直到1980年代後半美國政府注意到女性醫療資料嚴重不足,才開始積極的考慮女性遺傳性和荷爾蒙方面對於疾病的影響,開始研究性別差異醫療;自此以美國為中心,於1990年美國政府成立Office of Research on women’s health女性健康研究局,1994年FDA成立Office of Women’s Health女性健康局之後,開始蓬勃茁壯。
日本的發展則是自2001年11月於東京成立女性生涯醫療門診中心,受到廣泛的迴響;而目前則以全國各地的女性門診中心為主,女性門診中心的醫師則以女性醫師為主,網羅泌尿科、大腸直腸外科、乳房外科、精神科、神經科、甚至美容醫學的醫師,提供女性門診患者生理上和心理上全面性的醫療服務。
接下來為各位介紹一些常見的性別差異醫療的實例。
心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