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段生命都有終點,當你也即將面臨這一天時,你是否願意終日躺在病床上,無論你有沒有意識、痛不痛苦,都要被強迫灌食、打針、插管、抽痰、擦屁股……?
如果你自己都不願意,又怎麼能夠以「愛」、以「孝順」之名,對臨終的親人做出如此折磨他的決定?那已是一種凌虐病人的行為。
陳秀丹,一位累積十數年經驗的加護病房醫師,親身經歷過無數個病床邊上演的真實故事,透過她的眼睛,讓我們感受到臨終病患及其家屬的痛苦、愛與淚水,更讓我們看見──無私的愛,才是真正的愛。只有面對死亡,我們才能學會真正活著。
沒有人喜歡終點,所以大家也都習慣避談終點。但也沒有一個人躲得過它,凡生命終得面對,實則不得不談。
做為一位重症病房的醫師,本書作者陳秀丹,眼見無數病患和他的親友,是如何因為一絲難忍的不忍,或出自於一時補償的悲傷,而換來了之後更大的巨痛和懊悔,因此發下宏願,著書為文,以為社會觀念的導引。
為此,作者不得不說出許多人,包括許多醫護人員,不敢說、不願說,或說不出口的話,這不能不說是作者的道德勇氣──尤其在台灣,這個對醫病關係、對末期病患的對待、對安寧照護的認知、對倫常聚散的觀念,仍有待撥雲見日的社會,這本書的出現並不容易。
「人生,在別人的哭聲中離去」──謹祝願本書作者陳秀丹醫師的努力,能喚來社會更為廣大的共鳴,讓這社會能減少許多不必要的遺憾;讓必須告別的哭聲,不再夾雜更多因為錯誤的仁慈,而不幸淪入的殘酷的懊悔;也祝福每個看過這本書的人,更懂得為自己、為自己摯愛的親人,義無反顧地緊握住每個當下的真愛。
《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
安寧療護推廣 死亡-眾人所懼
雖然這不是可以簡單就做到,但以較正面的態度看待死亡,或許較易懂得釋懷死亡
『佛教認為生命是一個圓,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死亡不是毀滅,而是另一個新生命開始。
道教認為死亡是回歸自然。
基督教認為死亡是回歸主耶穌的懷抱。
伊斯蘭教認為死亡是永生 。』
死亡不代表消失,而是另ㄧ種方式的存在,
至少他的精神、他的愛,會永遠活在愛他的人的心中。
台灣安寧療護推手趙可式博士,對於面臨明知救不活的病人,而給予反覆急救、插管
終究面臨的是"四輸"的狀態
『病人輸-受盡折磨,最後仍免不了死亡,卻是歹終;
家屬輸-眼見病人受苦的遺憾與悔恨;
醫療人員輸-違背醫學倫理的行善原則與不傷害原則;
國家輸-無意義的浪費寶貴醫療資源。』
『安寧療護』這是在ㄧ般病房看不到的,安寧療護的共同目標就是讓患者以較少的痛苦度過餘生。
在台灣,呼吸器、葉克膜、洗腎等設備使用率都是全球之冠
由此可知,不少人無法放棄只是延長些許生命的無效治療
因為,面對所愛的人,當下的抉擇是痛苦又難熬
即使生為醫生者也不一定能有勇氣放棄急救親人。
善終之路漫長,
我們都希望獲得最好的生存品質。
希望尊重生命,讓臨終的人依循著大自然的節奏,安詳自然的離去。
不要刻意加工做無謂的急救,徒增痛苦。